华夏文明必然从文字开始,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加是一个时代的信息表达,一种以思想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智慧产物,我泱泱华夏,每个汉字中一撇一捺都是搭建文明社会发展的脊梁!
汉子是具有生命的,它完完整整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时代用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汉字从殷商甲骨文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也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华夏文民发展将这些文字传承、发扬,最好的媒介就是文字表达。
汉字的演变不只是历史语言的记录,同样承载人民的血泪和进步,在日本,韩国、越南也因使用汉字,深受我国华夏文化的熏染,可谓是一个汉字一段历史。
文字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字里藏史,它的意义随着声音和环境而改变,中华文字是一幅图画,图中每一部分都是有存在意义的,随着时代日新月异,解读的意义也会有所差异。就比如说“成”字,在我们今天来解读成字可能是狭义的,大多数人为理解的意义基本是某人成功,某人成绩优异,某人有所成就,它的价值单一化了,并且物质化了,中华文化对于成的诠释,成:盛(shèng)也,当然这个盛、它也念(chéng),成的本意并非是以物质为标准的,反过来说,盛代表物质的容量,就是容纳承载物质的能力,有这么句话,说某人有钱就变坏了,有了地位性格就不一样了,在物质横飞的年代有了成了就自以为是,我认为那就不成了,成是随着成长,随着你的容量越来越大,而当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方方面面的容纳量,容纳度是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窄了,最终你是离成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了?。但是基本上汉字笔画的意义是稳定不变的,不会随着声音、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造字时代看到社会情况,经济活动,文化思潮,所以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
我们通过汉字认识中医,怎么理解汉字的"医"、"疾"、"病"、"证"呢
中国古代造字的方法,有所谓"六书"之说,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前两种是"造字",后两种是"用字"。医字的繁体字"醫",是形声字兼会意字,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声部为"殹",读yi,是模仿病人发出来的呻吟声。从会意字的角度看,这个字由三部分象形符号组成;左边上方为"医"形,象形着一个盒子里装着矢状卷物、即针灸的针,古代最早的针为砭石,像箭头。右边上方为"殳"形,由两部分象形符号组成,上部是一个躺着的人,下部是一只右手,是"又、右、手、寸"字的本子,在这里是表示一只手。把手放在人的旁边,示意在按摩。下面部分为"酉"形,是个陶罐,里面装着水,表示药罐子煎药,即中医的"汤液"煎剂,如果理解里面装的是酒,则表示用酒治病。这个由三部分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表示医生治病的三种方法,即∶针刺、按摩、汤液或药酒。
在甲骨文字中没有"醫"字,最早看到臀字的实物,是在春秋晚期的一块玉上面。与此相印证的是《左传》成公十年和昭公元年,即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出现了两个以医生这种职业为姓的人;医缓,医和。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但可以职业为姓,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巫彭、巫相、巫履等"十大名巫",都是以巫术为职业。巫字也是一个会意字,按照马伯英教授在其名著《中国医学文化史》一书中的解释;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左为男人,右为女人,中间一竖,表示能够上通天,下通地。这种能够沟通天地的男女为巫师,主要以占卜、祷告为人消灾、祈福,在治病时,有时候也配合用药。臀字还有一个异体字,写成毉,说明在一定历史阶段,医术是由巫师掌握的。所以《山海经》说;十大名巫,"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
直到《左传》中有关医缓的故事,还曾经出现了一个叫"桑田巫"的人,他预测晋景公得病将死。从文献中看,桑田巫与医缓对晋景公疾病预后估计的水准,尚可谓平分秋色。但是40年后,晋平公得病,再也没有见到巫师的影子,直接从秦国请来了医和。而医和对患者病因的分析,极具哲理,十分精彩,是一篇站在唯物主义立场的演说辞。中医说"上医医国",首先是指的这个医家,他的哲学医学观点对后世中医影响颇大。此时,离《黄帝内经》的成书,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醫字的出现,特别是《左传》中所载医缓、医和的故事,不可小觑。因为有准确的年代可查∶即不晚于公元前年,医生从此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公元前年,巫师开始退下舞台,医术代替了巫术,以针灸、按摩、汤液治病,取代了祈祷治病。这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伟大事件!而针灸、按摩、汤液这三大方法,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医传承至今的主要治病手段。
"疾"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表示外伤病,被箭射中了。"病"字是后起的形声字。"证"者,证明也。
其实,在最早、具有广泛意义的表示患病的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殷商卜辞中是这样写的∶左边一张立着的床,即繁体字"牀"(chuáng)的左边,右边一个人躺在床上,身旁有四点,示意痛得周身冒汗。殷代武丁王老年经常患头痛、牙痛,这个字总是如影相随,武丁王的妻子妇好生育11胎,妇好商王武丁原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内可治国,外可征战的巾帼女子。这个字也频繁出现,但在后起的字中尚无与之相对应的字在古今任何字典中在也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