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的发展自《神农本草经》后,第一本药物学官修本草始于唐代的《新修本草》。唐高宗时由国家组织力量,长孙无忌等人编纂的药物著作。它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本草部分记载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书中共收载种药物,其中记载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为世界最早的补牙记载。《新修本草》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官修药典,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也成了医家必读的药物学版本。
宋代唐慎微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大观二年(年),艾晟将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的《别说》,辑入书中,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大观本草》。是书31卷,目录1卷,载药种,新增药种,附古方余首。集唐宋以前,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山经地志、诗赋杂记、佛书道藏等有关本草学的知识,详述各药功用、采集、炮炙、鉴别及名医心得,广涉宋以前秘本余种,保存了许多至今已失传的医药典籍资料。
元代由国家编修宋代寇宗奭撰的《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一书,有42卷。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按《本经》之例,分上、中、下三品,共载新旧药品种,计42卷。本书撰辑成功,因明孝宗逝世,稿存内府而未刊行。其成书年代早于《本草纲目》,因未刊印流传,它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官修本草。
私著本草从晋代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载药由《神农本草经》种,扩至种,至《蜀本草》新增药本草种,至《嘉祐补注本草》增到种。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及《本草纲目拾遗》达多种。缪希雍所著《本草经疏》,张璐的《本草逢源》,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对药物效用各有发明。到邹润安著的《本经疏证》,他结合《外台秘要》、《千金要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制方之义,阐述药物之作用,将药物、方剂与临床治疗结合,构成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体系。
东汉至清,以四气五味、君臣佐使药物方剂从“经方”11方起至《外台秘要》已发展为余方,到宋代《太平圣惠方》为方。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年),由宋政府编成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10卷,14门,首医方。每方之后除详列主治和药物外,尤其对药物的炮制和制剂作了详细说明,为校医家选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方书之一,其中所载有效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明朝永乐四年(年)的《普济方》,由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棣组织编辑,腾硕、刘醇等参与编辑考订而成。共卷,分为类,法,收入方,幅图,总括方脉总论、药性总论、五运六气、脏腑总论等,是我国历古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明末吴鹤臬《医方考》,清朝张璐《千金方衍义》,以阐发《千金要方》诸方之理;汪讱庵的《医方集解》,从病理、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阐其处方大义;吴遵程《成方切用》,扩大释方范围,每一方剂加减而发挥;费晋卿《医方论》从每一方适应证入说,以知其禁忌之所在。此论方之书,在融会贯通中亦多为医家所用。鲍相璈于年仲春汇编成的《验方新编》一书,分92门,各病证下附有价廉、易得、有效的单方和验方,共收入余万方。至此以医术源流,继承要有发扬,推陈要有出新,不能刻舟求剑,从源到流,循序渐进,源清流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