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俞静1,2,3,刘静玉3,乔墩墩3作者机构: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3.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
发表刊物:《地理科学》
引用格式:安俞静,刘静玉,乔墩墩.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分析——基于综合交通信息流[J].地理科学,,39(12):-.
通讯作者邮箱:
E-mail:liujy
henu.edu.cn(刘静玉)摘要:基于中原城市群30个省辖市间的公路、普速、高速列车客运班次和百度指数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从多元要素流视角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交通网络中晋皖地区被边缘化特征明显,信息网络呈现多维度钻石型关联格局,首位联系受省界制约且具有明显指向性。②综合联系网络呈现“一横两纵”格局,具有低密度、单中心和“富人俱乐部”的基本特征,整体空间上“行政区”掣肘现象依然明显。③城市综合实力、基础设施、行政效应与政策导向能够较好的反映城市空间联系及网络格局的形成。关键词:城市网络;联系强度;空间组织;中原城市群
0.引言
城市并非空间中孤立存在的单独个体,城市与区域发展离不开互动关联的城市体系,长久以来,侧重于规模属性、等级分布、腹地范围的城市体系研究一直是人文地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伴随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地域空间组织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Castells提出“流空间”概念,表达一种不依靠空间临近而共享社会资源的组织方式,城市间功能性联系的网络化模式开始显现。
立足于“流空间”理论,国内外学者多基于基础设施、企业组织和社会文化对城市网络进行刻画和表达。企业组织路径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的主流研究方向,以Taylor为代表的GaWC研究小组借助连锁网络模型和总部-分支机构模型构建全球城市网络,国内学者多从民营企业、上市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全行业企业等不同视角,对全国和重点城市群区域展开系统研究。基础设施路径方面,早期相关研究集中于航空流视角,国外学者在全球城市体系和网络构建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探讨。21世纪以来,国内城市网络研究蓬勃兴起,学者们基于航空、铁路、公路客货流视角对不同尺度的城市与区域网络展开探索,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