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粥养命middot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刘军连挂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25/9362231.html

关键词:营养素白粥脾胃生命关联性气化活动

有吃的,就能生存,吃对了,才能健康。实验室里的客观和自然客观的实际,营养理论的基础和现实活生生的人,天差地别,存在巨大的生命鸿沟,用于养生,用于临床,可靠性有多大,是个问题。

有人站在实验医学的立场上,认为白粥营养太过单一。粥里面90%都是水,营养价值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喝一碗粥却需要调动我们身体中的多种蛋白酶、矿物质等进行消化吸收,而要想补充消耗掉的营养,靠喝粥断然是不行的,这样就势必会打破身体中的营养平衡,损伤脾胃。

尤其是对于正在快速发育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除了因活动消耗能量需要及时补充外,还需要大量的营养素供给生长发育,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

真不知道喝白粥“要调动我们身体中的多种蛋白酶、矿物质等进行消化吸收”,“消耗的营养”而不能补充营养这样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说得这样肯定。毫无疑问,这样的认识绝对不是在人喝了白粥之后,钻进活生生的人的体内,尾随着白粥的气化过程获得的认识,而是按照主观的实验逻辑,在封闭的实验环境中,埋头于显微镜,以物质为认识对象获得的认识。

人是活生生的人,生命是因应生存环境,开放的生命,包括白粥在内的饮食,在人体有没有营养,会消耗什么样的营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养生作用,在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维联系的客观性的前提条件下,以活生生的人为认识对象,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应为依据,认识才真实、才可靠。

以活生生的人为认识对象,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之应为依据获得的认识,是生命真实、人的真实的认识,是对活生生的人的饮食与生命的关联性,经过漫长的生命观察,去粗取精,摒弃错误,吸纳真理之后获得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主观理性始终外在于活生生的人,外在于饮食,饮食与生命的联系是自然客观的联系,是没有主观干涉、人为破坏的联系。

饮食与生命关联性的认识过程十分漫长,短时间的、在人为规定条件、把认识对象分解得七零八落的实验认识,生命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在封闭的实验室里,认识的对象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实验标本,认识的结论不是食物吃进去之后的生命反应而是显微镜下的成分分析。

饮食养生,吃是必须的,脾胃具有决定性。脾胃强,运化正常,口能知味,有饮食欲望,营养有保证。脾胃衰败,运化力弱,饮食无味,食欲差,营养没有保证。肉禽蛋类能够提供蛋白质和脂肪,但活生生的人脾胃弱了,不能消化吸收,或是五藏阴阳的气化活动出了问题,吃进去,就不一定还是营养物质,很可能是害生、伤生的物质。

在活生生的人,脾胃就如同草木的根。根系发达,就生机勃勃,草木茂盛。根系不好,水土条件再好,也会枯萎、死亡。白粥养命,是因为白粥经过上千年的生命体验,证实其确为养胃佳品,有固本培本的生命意义和养生价值。

脾胃在我。我的饮食不伤脾胃,我的脾胃能够腐熟运化,吃进去的东西才能养我身生,我才能健康。用进废退,用营养素的理论,取代五藏气化平衡,或者为了营养用消化药助消化,取代脾胃的运化,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现在助消化的中成药、西药很多,很方便,而生产这些药的厂家,通过文化渠道、广告渲染、媒体影响,希望人人吃、天天吃。有些专家权威,也跟着宣扬,忽悠百姓,如年有个网红西医权威极力推荐的**素。

**素有山药等健脾中药,但也有山楂、鸡内金、麦芽之类的消导药。消导药消饮食积滞,没有积滞,吃得过久,会伤脾胃。消化是脾胃的事,用助消化药助消化,是一种外力干预,一般中医用于饮食积滞的证候。没有饮食积滞,这样的外力干预,会削弱脾胃的运化能力,使脾胃功能越来越差。为了所谓营养,天天吃消导药,实际上有害无益!

白粥养胃,性味平和,保养脾胃自身的运化能力,特别是胃病病人、久病消化力弱的病人,吃白粥更加有利于康复。可有人把白粥说成是“毒药”,希望大家不要吃白粥。

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白粥的习惯。我们也是吃白粥成长起来,活到六、七十岁的,我们的父辈也大多也是吃白粥过来的,不少八十、九十,甚至活了百多岁。白粥是白水、是毒药,恐怕我们以及我们的父辈,早就夭折了,至少会被“毒”得东倒西歪,孱弱不堪,活下来都是问题,还能活到六七十、八九十岁,乃至于百岁吗?

我们相信客观的生命事实,还是封闭实验的营养素呢?

医学要以人为本,文化要以人为本,有了人这个根本,有了生命的终极性归属,科学等文化之术才能走人道,繁杂的知识才能在人文精神的统一下,履行维护生机,为地球生命、为人长久地活下去、活得好的文和职责。

文化的意义是生命意义,文化的价值是维生、护生、养生的价值,科学等文化之术要有生命意义,有维生、护生、养生价值,绝不能用主观实验的知识否定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知识。

营养素是没有吃进去的实验知识,白粥养胃是吃进去后得到的生命结论。饮食养生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基础,在吃进去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可靠的认识。人吃进去,才能养生。吃得对,养生是毋庸置疑的;吃得不对,伤生、害生。

白粥同样如此。但与其它食物相比,白粥养生有独到之处,这就是养胃,能增强脾胃自身的运化能力,使食物能够更好地化生精微,有利于五藏阴阳的气化活动。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养生,以养脾胃为重,养脾胃就是养命。比较食物的养生意义,白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饮食支撑生命,脾胃化生精微,有五谷之养(白粥就属五谷),五果之助,五畜之益,五菜之充,酸苦甘辛咸五味的不同。没有吃进去,没有脾胃,饮食不入胃,脂肪、蛋白、微量元素、粗纤维之类的理论,皆是空谈。

吃进去但不顾护脾胃,为营养而营养地吃,增加了脾胃运化负担,不是壅滞于胃肠之中,不能进入五藏的气化活动,就是进入五藏气化活动但营养成分偏性太大,营养越丰富的食物,对生命的伤害可能越大。

脾胃为本。大鱼大肉,牛肉牛奶,脾胃不能运化,若停于胃肠,什么营养都没有了。久病体虚,若能用白粥养胃,使脾胃运化恢复正常,吃进去的饮食化生水谷精微,就能转化为需要的营养。

《医学传灯》:“病后虚人,元气未复,脾气不能胜谷气,只须白粥调理,扶助元气;肥甘硬物,不但不能消化,且增其病,不可不察也。”

养生,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皆需要,但白粥养胃,是养生绝不能忽视的问题。白粥不是消导药,养胃——维护脾胃运化,是从活生生的人自身的生命体验获得的认识,其认识路线、前提条件、实际对象,与营养素的实验方法、物质分析截然不同。

饮食是多样的,数百万年的饮食,使人类活到了今天,在实验方法问世之前,在物理法则还没有统治世界文化的时候,中华文化、中医学没有考虑的食物中含了什么营养素,而是根据千万年的吃的生命体验,认识到了不同滋味的食物的生命关联性,不同种类的食物的养生意义,明白了如何吃才健康的道理。

营养理论,小白鼠可靠,实验真实,在物理法则的文化之道具有真理性,但在活生生的人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饮食养生,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体验为依据,才可能形成客观的生命关联性的认识。

生命关联性的认识,生命体验为客观,而生命体验的第一步,就是吃的体验。没有吃的体验,得不到饮食养生的认识,因此食物成分分析再清楚,看得再真实,也没有生命意义,没有养生价值。

食物的生命关联性的理论是吃出来的。

吃,在生命诞生就开始了,而对吃的理性思考是文化出现后的事情。文化的最初形式,反映的是简单、自然、客观的生命关联性,经过积水成渊的认识过程,从简单、自然、客观的生命关联性,升华为复杂、多维、动态的生命关联性理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和天人相应理论路线。

实验室、显微镜的认识方法,物理法则成为文化的最高法则,把科学奉为真理标准,不过数百年,甚至更短,相对于地球的生命历史,相对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的体验,实在太短了,可靠性、真实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生命检验。

物质分析形成的认识,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相反在吃的生命体验的历史中形成的认识,看不见、摸不着,也拿不出,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被大家掌握,所以在西方文化入侵中国之后,很多中国人都跑到那里西方文化去了。

吃,本质上是生命体验的,有益的体验,继续吃下去,有害的体验,就不再吃。在生命本能的作用下,趋利避害,在吃的问题上,形成了有利于健康的吃的法则——饮食有节。

吃,在豺狼虎豹是生命体验,在花草树木是生命体验,在人同样是生命体验。不同的是,豺狼虎豹、花草树木吃便吃了,趋利避害纯粹自然,纯粹本能。文化人吃了之后,思考吃的生命意义,食物养生的作用,使自然本能的吃上升为理性主导的吃,能获得最大化的趋利避害的养生价值。

文化人与豺狼虎豹、花草树木最大的不同,饮食能够自己生产,不受自然制约。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可供人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依从营养理论,不考虑脾胃运化,便是哪些食物营养素丰富便吃哪些食物,白粥不吃了,消化不了就吃**素,就吃助消化药。

人与豺狼虎豹、花草树木不同,有吃的理性;生命认识与物质认识不同,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客观基础,有“我命在我”的生命真实。有生命理性地吃,以我命为依据去吃,才能获得最好的养生价值。

缺乏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性,没有“我命在我”的意识,盲目地顺从实验理论,按照营养素的认识去吃,吃进去的东西,不是有五味之偏的弊端,就是有损伤脾胃的害处。

小白鼠不是人,它的生命体验显微镜无法知道;实验标本不是人,它不能反应食物的生命关联性。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体验感应的,也能够表达生命体验的具体情况,所以只有人把食物吃进去后,能认识食物的生命关联性;吃的时候,能依从生命关联性。

食物自然,人自然,“吃”能养生。食物吃进嘴里,有不同的滋味,活人都有感觉。实验室不需要,营养素不需要吃,因此营养理论,没有酸苦甘辛咸的认识,更认识不到五味的生命关联性。

食物滋味,是自然的,是生命关联的,存在各有所入、各有所喜的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胃者,五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是吃进去后的生命关联性,实验室里不存在,显微镜下看不见。五味-五藏-五体的生命关联性的知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理性意识,是活生生的人的认识,是生命客观的认识。营养素、卡路里,那是实验室里的东西,是没有吃进去的认识,与活生生的人无关。

所有生命体,都存在食物的生命关联性。没有生命关联性的,是没有生命的死亡之躯,是没有吃进去的食物。生命关联性是吃进去后,通过生命之神的因应调节,生命之气的因应变化实现的。

由于生命差异,食物的生命关联性,在不同物种有不同,不同个体有不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消化吸收,微生物的光能自养(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化能自养(利用氧化还原获得能量)等,多姿多彩。

人的食物的生命关联性,主要是五味-五藏-五体的关联,受五藏六腑之“神气”的藏与泄的因应调节。藏与泄,如同开关,有用的留下,藏而利用之;无用的泄越,开而排出之。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精气者,养生养命也,满则精气充足,生命活力有保证,但不能实,实则壅滞积聚。六腑传化物,流畅敷布,泄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满则不入不出,阻塞气化通道。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生命是复杂的。不仅有传化物、主输泻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有藏而不泻的奇恒之府。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藏而不泻,和五藏所藏的一样,是精气。如脑、髓、骨藏肾之精气,脉藏心之精气,胆藏肝之精气,女子胞藏冲任之精气。

精气不能泄,濡养五体。肺之精气濡养皮毛,肾之精气濡养骨与脑,脾之精气养肌肉,肝之精气养筋,心之精气充实血脉。五味所入,滋五藏精气,六腑能泄,泻气化之浊。

五藏为阴,六腑属阳。饮食有节,不伤害藏腑阴阳之藏泄,则能“形与神俱”;饮食失节,影响了藏腑阴阳的藏泄,不伤气、形,也害其神。蛋白质、脂肪等所谓营养丰富的食物,属于膏粱厚味,若失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吃得过多,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养生,吃什么不重要,吃得对才是关键。吃得对,不影响脾胃运化,藏腑藏泄,能藏于当藏,泻于当泻,吃不对,不影响脾胃运化,也损害藏腑藏泄,当藏的不能藏,当泻的不能泄。

吃得对的标准,是不伤脾胃,不影响藏泄气化。有人脾胃不好,迷信营养理论,就吃五谷杂粮,不吃白粥,结果胃病常年反复,经久不愈,日渐加重,发展成为了胃积(胃癌)、虚痨(营养不良)。

五谷,包括了白米、白面,不单纯指粗粮苞米、小米、糙米、高粱之类。脾胃好,五谷杂粮偶或食之无妨;脾胃不好,以白粥为主养胃为佳。只有脾胃运化机能正常,脾升胃降,五谷杂粮、膏粱厚味才能化生精微,被五藏阴阳转化为营卫气血精津液等养生的东西。

营养理论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不可谓不先进,但生活方式的疾病怎么反而超越了自然因素导致的疾病,成为许多不治之症的基本因素了呢?

胃气为生之本,决定健康,决定生死,为人的生命之根,维护胃气就是养护我命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数千年的生命体验证实了客观真理。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胃与脾,居中焦,是气化升降的枢纽。脾气升清,五藏有所藏;胃气和降,六腑便能泻。脾升胃降,藏与泻有序、有时、有度,水谷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藏于五藏,则形有所养。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从饮食入胃,到“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整个气化过程,是自然完整性、多维联系的气化过程,外应于四季寒热之变化,社会人事之劳逸苦乐,是生命现实的,是因应客观的,但没有吃进去,没有入胃怎么知道呢?

活生生的人绝不是桶,也不是豆腐渣,绝不是吃什么就有什么,吃什么就能防什么的。人有自身的因应调节、因应变化,不管什么样的食物,吃进去后,经过散、淫、归、流、朝、输、调的气化过程,当藏则藏,当泻则泻,才能营养生身。

脾的运化、肝的疏泄,心的化血,肺的敷布,肾的藏精,气化活动各司其职。食物内的成分,哪些濡养于形,哪些充实精气,哪些被藏纳,哪些被排泄,利用多少、转化多少、排泄多少,不同的人有所不同,不同季节气候有所不同,不同情志劳逸有所不同,是我命自主的,自调的。

人有生命尊严,理论要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主观不干扰、不介入、不规定;维护生命尊严,主观不破坏自然完整性,不割裂多维联系的生存关系。

认识饮食营养的作用,了解其养生还是害生,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人没有生命尊严,所以没有生命真实,没有人的可靠性。

实验方法,是主观的,是文化理性的,认识对象是先在确定的。营养素的认识,以物质分析的为基本方法,分析的虽然是食物,但主观认识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内的物质成分,因此可以说七大营养素的不是食物。

营养素不是生命关联性的认识,没有生命体验的客观基础,是从食物中分离出来后的主观认识,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要素,没有活生生的人的客观。

活生生的人的生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化有升有降,有藏有泻。封闭的实验室,物质分析的方法,不尊重多维联系的生命,没有自然完整性的生命立场,出发点是错的,认识的方向、路线是与活生生的人相反的。

食物养生的气化过程,从宏观看,是味、形、精、气的转化、化生过程。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马莳注:“夫味归形而形食味,则凡物之味,因所以养形也。然味或太过,适所以伤此形耳。如《生气通天论》第十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一节之义,以及下文肝经在味为酸,而酸有伤筋者是也。气归精而精食气,则凡物之气,固所以养精也。然气或太过,适所以伤精耳。”

气化活动是始于呼吸、饮食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循环过程,但又是开放性的,口吃进饮食,鼻呼吸空气,不开放,可能吗?

呼吸入肺、饮食入胃后,就不再是环境中的饮食、空气了,而是与环境隔开了,进入了活生生的人的气道、谷道、水道,在气道、谷道、水道的相对封闭的生命环境中,流通、敷布,或藏、或泻,化生卫、气、营、血、精、津、液,相生、相克,彼此关联,气化无端。

味、形、精、气的化生、转化,卫、气、营、血、精、津、液的气化活动,存在于生命体内,是自在的,是我命的,自调自控的,白箱方法无法认识。(参见:白箱黑箱·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我们依从西方文化、形态理论、物质真实的主观,把实验客观当成真理,沉溺于物质文化中不能自拔。活生生的人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气化活动的生命体变成了供实验分析的一堆物质,失去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生命观、养生观、医疗观,病怎么不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

在物质的迷雾中,我们被实验困住了,找不到认识生命,认识活生生的人的理性之门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x/9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