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经典中医概论36道术与心物传

走对方向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感受是,心有戚戚然,渐渐的在生活中、细微的起心动念里多了那么一份新的颜色和光亮。起初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但慢慢的心里会有更深切的体验,与生活、思想中的新生的光亮互相印证。

1不期然的相遇

《黄帝内经》说:“针者,道也”。在中国,“道”这个字在各行各业都有提到,不管从哪个领域入手,都能够见“道”。

武术有“以武入道”,还有琴道、书道、茶道……。关于“道”这个东西,大家不需要想得太玄。中国传统的东西,是务实的。

所以在学习中医,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你能慢慢体会到这么多书,这么多论述,不外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作者来自生活实践和内心的体验,真正实践,切身体会。我们阅读的时候,身心是有感受、有体会的,它对我们的生活,是可以用上的;第二种,作者的写作,不是从身体力行和内心里出来的,而是从头脑,从思想、概念、某个理论模型里出来的,属于推测、解释、对比研究型的理论写作。阅读之后,能增加知识和谈资,也有可能增加疑惑与混乱。

这两种差异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鉴别的。

所以在传统文化的表述当中,常常会说“本”与“末”,“道”和“术”。

走对方向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感受是,心有戚戚然,渐渐的在生活中、细微的起心动念里多了那么一份新的颜色和光亮。起初无法用言语清晰表达,但慢慢的心里会有更深切的体验,与生活、思想中的新生的光亮互相印证。

这也是我个人学习、读书的一个偷懒的方法。什么东西让我心动了,我才会去继续读,才会在生活中尝试。

“见道”这件事,《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个面向,不是用语言文字就能准确传递的,但在沉寂放松的状态下,也许会不期然相遇。

作为一个中医,不管是采用针灸、按摩,或者把脉、用药,如果有一天,能体会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针灸的时候,似乎病人与医生与环境的界限融化了,惯常的身体和周边事物的物理世界,渐渐为能量与精神的合一状态所替代。

这个时候,你会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文字背后的意味,这个“不期然相遇”的时候多了,自然会生起信心,自然会了了分明。这个信心,不仅是对某个学说或者传统文化、中医的信心,而是这些“术”背后,对自己和生活,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随之而来的乐趣。

比如当我们为别人艾灸命门和关元,有没有人体会到,艾灸到一定时候,自己命门、关元也会发热?

(回答:有啊。)

这就是一个感通的状态,接近于人我合一,这种状态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只是我们忽略了。比如在听一首歌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融入进去,对不对?有时候会觉得,哎呀,这首歌唱得好欢快,但唱歌的人好像内心挺痛苦的,甚至没有见过他,就有这种感受。

或者哪天我们在外地,给家里打电话,爸爸妈妈说:“我们挺好的,每天都去散步,昨天还去买了新衣服”。但是你心里会有微微的不安,可能当时很忙,聊了一会儿电话就挂了。但到了晚上辗转反侧,心里还是有不安。你能不能分得出:这个不安不是自己脑袋里的不安?还是你妈妈的不安?常常练习自然能分清楚。其实这个能力人人都有。

这些日用的经验,是理解和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入手点。所以你看,很多书都讲“人同此心”。人人都有这个心,就看你有没有可能把心慢慢沉静下来,从每天过度







































北京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x/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