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名医李今庸名医讲中风

中风,古人有外风、内风之说,有真中、类中之辨。然要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口眼喁斜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即《黄帝内经》中之所谓“击仆偏枯”之病,与《伤寒论》中颈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之桂枝汤证“中风”是不同的疾病。

1、外风卒中

卒然昏倒,语言不利,或左或右手足不遂,口目僻戾,恶寒发热,脉浮或微。

人体血气不和,外风卒中,或左或右客于身半之血脉,身半肢体失养,则其手足小遂。风伤面颊经脉,故口目㖞僻而向一侧歪斜。《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为衍),别而上行,循经入手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风伤手少阴心之别络,风邪盛而络脉阻塞,则心气不能上通于舌,舌失所养,故其语言謇涩而不利。病由外风所中,故见恶寒发热。《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说:“风令脉浮”,同书《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篇》说:“微则为风”,风性向上故脉浮,或风入营分则脉微也。治宜助正和营,外散风邪,方用小续命汤:

麻黄8克桂枝8克炙甘草8克

防风10克黄芩8克制附片8克

防己8克党参8克生姜10克

杏仁8克(去皮尖炒打)川芎8克白芍8克

上12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1日2次。如神志恍惚,加茯神8克、远志8克;如骨节烦疼有热,去附片加白芍1倍。

方中用麻黄、桂枝、杏仁、防风、生姜等表散风寒,附片助正阳以鼓之;虑其温散升火,故用黄芩之苦寒以制之。古语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川芎、白芍以行血和营,防已有升清循环之能,用之以通大经小络。风动则易于耗液伤正,故用党参补气生液以护正。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散邪固正之效果。如神志恍惚,为心气衰弱,神明失聪,故加远志、茯神以补心安神。如骨节烦疼有热,为血气痹塞而生郁热,故去火热之附片,而加苦平之白芍1倍,除血痹烦疼也。

2、风痰阻窍

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如曳锯,目闭,口噤,一侧肢体缓弱,口眼歪斜,脉绝。

人体气血不和,风痰内生,阻遏窍道,阳气闭塞不通,神识昏蒙,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如曳锯。痰浊偏客于身牛,致血气运行不周,身半失养,故一侧肢体缓弱。一侧面颊受邪而筋肉缓弱,另一侧面颊未受邪则其筋肉即急引口眼而为之歪邪。痰实阻窍,故口噤、目闭而脉绝。此乃所谓“痰中”之“闲证”,治宜祛痰通窍,急以稀涎散微吐痰涎,先开其闭塞,

明矾30克牙皂4枚(去皮弦炙)

上2味共研细末,过筛,瓷瓶盛贮,封口备用。用时每次3克,加生姜汁少许,撬开口齿,以温开水灌之。药入得吐,咽喉疏通,能进汤药则停服此药,再以他药缓缓图治。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方中明矾酸涩而寒,燥湿化痰,能涌吐,以吐出顽痰粘涎,故以之为君;皂角辛能开窍,咸能软化顽痰,故以之助明矾涌吐痰涎,疏通咽喉,以祛危急之势,然后用他药缓缓图治,绝其病之根本。

3、气虚痰阻

痰中醒后,半身不遂有重著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昏,肢体乏力,唾痰,脉虚。

中气虚弱,气不能周,身体偏有所虚,风痰乘之,偏客于身半,经络阻塞,无以为养,故半身不遂有重著感,而口眼歪斜。《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衍),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痰浊阻络,心气不得上通于舌,故语言不利。气虚不能充养形体,故脉虚、头昏、肢体乏力。气虚运行不畅,郁而生痰,故见唾痰。乃气虚不运,风痰内阻,治宜开窍化痰,健脾益气;方用涤痰汤加味:

竹茹12克制南星10克制半夏10克

陈皮10克炒枳实10克白僵蚕10克

甘草8克石菖蒲10克远志8克

茯苓10克党参10克

上11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

方中用南星、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竹茹、僵蚕通经络,祛风痰;菖蒲、远志开窍利痰;枳实行气,以助诸药之祛痰;茯苓渗湿,以除生痰之源;党参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祛痰,升窍通经之效。

4、血瘀卒中

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手是缓弱,口角微斜,口唇乌红,脉涩。

肝藏血,而为风木之脏。肝血瘀滞,则肝风内动,偶遇外风则引动内风暴发,上扰心神,神明失守,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风邪偏客于身半,半身经脉失养,故其一侧手足缓弱。风初入面颊之络,故口角略向一侧歪斜。瘀血内阻,血行不畅,故唇色乌红而脉象见涩。乃血瘀生风,上扰心神,神明失守,发为卒倒;宜活血祛痰,通经熄风;借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

红花10克香附10克血竭3克(冲服)

竹沥20克生姜汁15克白僵蚕10克

桃仁10克(去皮尖炒打)羚羊角3克(镑末)

上11味,以适量水先煎10味,汤成去渣取汁,入血竭于药汁中冲服,半日服完1剂。

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用当归、川芎、白芍、红花、桃仁、血竭等行血活血,除血痹、逐积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用香附行血分之气,以为消除瘀血之助;竹沥、生姜汁、白僵蚕疏通经络;羚羊角熄风,共奏逐瘀通经熄风之效。

5、卒中阳脱

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手撒,目不合,口开,鼻息鼾,遗尿,汗出如油,脉绝。

人体气血不足,风邪内动,偶有外风,则引动内风暴发,上扰心神,神明失守,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风邪戕害脏气,其阳将竭,不达于四肢,则四肢厥冷。脏气被戕,行将消亡绝竭,心气将绝则脉绝、口开;脾气将绝则乎撤,肺气将绝则鼻鼾,肝气将绝则目合;肾气将绝则遗尿;元气将绝则汗出如油,立刻即将气脱身死。是所谓“中风”之“脱证”,急宜回阳救脱,大补元气,借用四逆加人参汤方加味:

熟附片30克干姜15克炙甘草12克

高丽参10克

上4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半日服3剂。

方中附片、干姜、炙甘草为四逆汤回阳固脱;高丽参大补元气,以补益五脏。旨在固脱救死,故于半日内连服3剂,以期欲绝之脏气来复,稍缓则气已脱而救之不及矣。

6、肝风内动

中风舌强不语,半身手足不遂,脉浮缓,或见恶寒,头痛等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又说:“风气通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人体血气不和,肝风内动,招致外风侵袭,外内合邪,风气偏盛,风盛而未上扰心神,故不见卒倒、昏迷诸证。风盛则肝木失和而乘凌脾土,土受木侮,则脾气缓纵,《灵枢●经脉》篇说:“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脾缓则其不能上至于舌部,舌失其养,故舌强不语;脾缓则转输津液不周,半身气血虚少,风邪乘虚偏客于身半,则半身肢体失养,故半身手足不遂。脾缓则脉缓,风袭则脉浮,故其脉见浮缓,风邪侵袭,卫气失职,故或见恶寒、头痛。病乃风木偏胜,脾土受侮;治宜祛风和肝,以护脾气;用资寿解语汤:

防风8克熟附片8克天麻8克

肉桂6克羌活6克甘草5克

羚羊角3克(镑末)酸枣仁8克(炒打)

竹茹20克生姜5克

上10味,以适量水先煎8味,汤成去渣取汁,加入竹沥、生姜汁,服。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肝者,足厥阴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肝脉为足厥阴经,其气则本风而标阴,中见少阳相火,病则寒热错杂,退则为阴寒,进则为阳热。方中用防风、羌活表散外来之风;肝属木,为肾水之子,喜春温之气,故用附片、肉桂之大热,以温肾暖肝而遂其肝阳之欲散;酸枣仁酸敛肝阴;天麻柔润以熄肝风,妙在羚羊角清肝热,宁肝风,以防厥阴中见少阳相火之太过;竹沥、生姜汁疏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和肝、救脾之效。外风去,肝风熄,脾气复,气血周,则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自愈。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李今庸(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

图书作者:李今庸 著

出版公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6月

图书简介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选取了邓铁涛、周仲瑛、焦树德、何任、张琪等国家第一批名老中医中的30余人,由其本人或亲传弟子收集整理他们在临床各科病证方面的独到辨治经验,尤其是立法、处方、用药经验。突出反映了这些著名老中医在中医药临床方面的精深造诣。

本册将为你介绍邓铁涛教授临证经验,全书突出了邓教授在内科杂病方面的独到辨治经验,同时收载邓教授常用和创制之经验方60余首,可直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简介

李今庸,男,年9月生,湖北省枣阳市人,幼承家业,在家乡行医。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尤以治疗中医内、妇科见长。年春,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年2月转为湖北中医学院继续任教。先后讲授过《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中医基础学》等。年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撰著有《读医心得》、《读古医书随笔》、《金匮要略讲解》、《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舌耕余治》;主编《新编黄帝内经纲目》、《金匮要略讲义》、《湖北医学史稿》、《中医学辨证法简论》、《奇治外用方》、《内经选读》、《黄帝内经索引》等;论文有《论黄帝内经的营卫理论》、《论“穴位”在人身中的重要意义》、《楚医学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我国古代对“脑”的认识》、《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考》、《咳喘论治》、《二陈汤的临床运用》等数十篇。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







































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x/5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