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为他人的著作作序是一种巨大的荣誉。而这种荣誉是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给我的。吕明方把我在年写的一篇关于他的著作的读后感放入了他的新书《原来的下一站》做为序,让我诚惶诚恐。
明方是会计师转型而来的企业家,取得的成绩让我钦佩,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草药郎中出生。高中毕业后,很幸运,他没有下乡,而是被分配到土畜特产站工作。他的工作是向老中医学习,跟着老中医到云南的深山老林里采药材。虽说没有下乡,但这份工作比下乡还要辛苦和危险。坐火车几乎是五天五夜,还要坐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破旧不堪的长途汽车、拖拉机,然后徒步进入山里。面临生命的危险,比如毒蛇和悬崖。日晒雨淋,露宿野外。但这份工作算出差,是从上海到外地出差,所以明方给家里带来的经济收入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出差补贴。因为这份收入对支撑一个家的作用,明方的妈妈在恢复高考的那年,没有叫在外采药的儿子回来考大学。
尽管后来明方上了夜校,读了硕士,但他母亲总觉得亏欠儿子一个上大学的机会,总觉得儿子的教育水平不够,直到有一天,明方把他出版的书放在他母亲面前。
写作是很私人的事,但能够认识作者是一种幸福。我在读明方的文字的时候,总能想起他和我谈话的音容笑貌。显然,明方不这样认为,他说,吃鸡蛋也没有说要去找这蛋是哪只鸡生的。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简介也没有。不过,我倒是想,文字和鸡蛋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请阅读《下一站,天后》!
文/吴卫军一
《下一站,天后》是吕明方的散文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书的装帧设计很简单,录入了作者的六十三篇短文,都是他在工作之余写的。文章看上去很随意、很随性,连书的目录也叫目次。我和他在书中走过的地方有许多交集,比如说杭州(我读大学四年),上海(我先后工作三年)和香港(我先后实习、工作六年)。所以我读他的文章,很有亲切之处,容易勾起那种不是自己的家乡却因为在那里生活过而有的特别的乡愁。
二
吕明方大概大我十岁左右。我是在普华永道年的合伙人大会上知道他的,他应邀给我们位来自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合伙人演讲。我们希望他谈谈他作为客户(他当时担任上海医药集团的董事长)对普华永道的期望。他用《论语》的“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阐释了会计师和客户的关系。友直是不能同流合污;友谅是理解客户的生意、换位思考;友多闻就是要比客户懂得多、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我从业近二十五年,这是我学到的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客户的最好的儒家精神解释。
这个月(年12月),我们请吕明方为PwC的高级经理做培训。吕明方用如何解读“赢”这个字开始展开了他的人生经验分享。他说,“赢”由五个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分别代表了取得成功的若干重要因素。亡即要有危机意识,不能为今天取得的成绩而满足;口是沟通、沟通、再沟通;月代表时间观念,不能浪费分配时间这一最平等的资源;贝为财,但要取财有道,这是底线;凡即保持平凡心态。把握住这五个因素,拼了才会赢。吕明方说,虽然这不是他的原创,但在他看来是努力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
读书交友。看了吕明方的随笔后,我不自觉地把他当成是自己的老朋友和好朋友了,因为在他的随笔里,吕明方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看法。
人之一生,不管何时何种境地,终究有顺与不顺之别。问题是采取何种对应之策。顺着他的这段论述,吕明方在书中记录了一段他的老朋友余秋雨先生的话:
“人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借得,远远近近的起因便是债权所在。区区小我,凝成生命,很可能有几分是从千年前的荒村小屋借得,有几分从百年前的江边埠头借取……那么,人们就不要把借来的一切看成纯粹的自我。一切都处于宏观的因果关系之中,茫茫苍苍,混沌涡旋,无始无终。”
四
天后,是代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大众交通工具的香港第一条地铁线,即港岛线一个地铁站的站名。我住在港岛线上的炮台山站附近三年,每次搭乘地铁、听到“下一站,天后”的报站声音,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不停地想像中国有一天能发展到每个人都礼貌有序和干干净净地搭乘地铁,该有多好。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天后”这个站名会让我产生这样的感慨,而其他的地铁站站名没有。今天想起来,我才知道,在我经过的地铁路线上,只有“天后”这个站名是用普通话中文命名的,其他的地铁站站名要不是英文翻译过来的,如炮台山(FortressHill),铜锣湾(CausewayBay),金钟(Admiralty)和中环(Central);要不就是那个我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广东话说的湾仔(Wanchai)。
作者为什么要用“下一站,天后”取他的书名,我则不知道,也不敢猜测。六十三篇随笔中,没有一篇的题目是“下一站,天后”,我在书中也没有找到这五个字。
五
他说,借得;我说,贷记。这样,我们人生的资产负债表就平了。懂得借得,便会满布欢喜,放下烦恼,轻松自我。因为,所有的资产和机会都是我们借来的,只属于我们临时保管,不属于我们永久所有。懂得贷记,就会胸怀感恩,身心安顿,积极进取,因为,感恩那是一项负债。
六
下一站,天后。
这篇文章摘自吕明方《原来的下一站》序一。
《原来的下一站》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