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义堂说当代名老中医论治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益气健脾基本法
脾胃虚弱或者脾胃气虚是慢性胃炎的一个基本病机,也是一个基本证型,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可用于胃脘痞满或隐痛,食欲不振,多食则胀,食后自觉停滞不化,伴见面色少华,神倦无力,舌淡苔白,脉细软。
当代名老中医常以益气健脾做为治疗的一个基本法则和基本思路与方法。
益气健脾治其本,常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等。
治疗以补中养胃健脾为先,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白芍、甘草等益气健脾和中之药。
治疗首先要抓住“脾虚”这个根本,健脾益气贯彻始终。用药主要选用太子参、白术、黄芪、山药、扁豆等。
临床常以益气健脾法为主,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无论寒凝气滞、饮食积滞、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阴虚等哪型胃炎,都应谨守脾胃虚弱的病机论治,以养胃健脾、温化寒湿为先,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加减治疗。
慢性胃炎脾胃虚弱是根本,那么健脾就是治疗的根本、基本,临床以健脾、为主、为先,可贯穿治疗的始终。
补益脾胃应以健运为先,认为补益脾胃决非一味使用甘温之品峻补其气,而是要以健运脾胃为先。即“补脾先开胃”,须防因补生滞,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才能生化无穷,脾胃健则气血旺。
多选用太子参,白术,黄芪,茯苓等补脾气,尤善用白术。《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护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便溏者用炒白术,便秘者用生白术,量可增至30~60g。
以四君子汤加陈皮组成的五味异功散补而不滞,能使脾胃健运,生理功能复常,疾病向愈。
以四君子汤补益脾胃之气,复其受纳运化之功,使脾胃气健、痰湿并祛。因脾胃虚弱多生湿邪,故常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用辛开苦降法,使湿除热泄、脾气得补。
脾虚自然要健脾,中医讲究建运,而不是一味的滋补。健脾不开胃,就像给火炉一味填煤而不注意疏通烟囱,炉火当然不会旺,还会灭。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培补后天为根本,扶正祛邪并举。自拟健脾消痞汤基本方,组成为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柴胡、枳壳、白芍、黄连、黄芩、蒲公英、鸡内金、炙甘草等。
治疗慢性胃炎认为宜升脾降胃,补脾时强调补脾气,又当调补脾阴,即益气的同时兼养脾阴。常用药有以泡参、党参、黄芪、白术、扁豆、茯苓等补脾气,以北沙参、玉竹、石斜、山药等养脾阴。
由于脾失健运,往往生湿。故临床常见脾虚夹湿的证候,辨证加入藿香、砂仁、厚朴、薏苡仁等燥湿、化湿、利湿之品。
“阳明阳土,得阴始运”,健胃强调“胃宜降则和”,以通为顺,所以常用苏梗、枳壳、陈皮、厚朴、木香等降胃之品,以及山药、白芍等固护胃阴之品。
另外,还须辨证加入鸡内金、麦芽、山植、神曲等醒脾开胃之品,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益气健脾只是一个治法,一个基本治法。健脾之法绝不是单独的益气健脾,也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全方位治疗。临床辩证思维,涉及脾胃之方方面面,诸如湿、滞、食、胃阴等,金洪元师就是慢性胃炎辩病论治以益气健脾为基本法则的组方用药好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