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男科阳痿郑孙谋临证心法

郑孙谋教授(福建省福州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医院副院长,福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认为,阳痿一证,历代医家认为多涉及肝,肾、阳明三经。所谓“阳明主宗筋”(宗筋聚于前阴,为足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之所会),“阳明虚,则宗筋弛纵”。如纵欲无度,或误犯手淫,致命门火衰;或思虑无穷,心脾耗损,或恐惧不释,伤及肾脏;或湿热下注,宗筋弛纵,均可导致阳痿。故张景岳有“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之说。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因而见阳痿者动辄喜用壮阳温肾之剂,有的可以奏效,但有的未必见效。郑氏以生脉散为主治疗阳痿别出心裁。

病例李某,37岁。年1月来信求医。主诉(函诉):既往有手淫史,结婚4年,无性生活要求,阴茎不举或举而不坚。夏天怕热多汗,出汗后衣衫腹围部位有黄色汗渍。经常矢气,响而不臭,食欲及二便正常。时有遗精,无早泄史,畏冷,脉搏60~70次/分钟,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年曾服五子衍宗丸及赞育丹加减等壮肾阳、补气血之方药20剂左右,觉腰部有力,但阴茎仍不易勃起。后又服填肾精、壮肾阳为主的方药,虽有短暂几天阴茎能举,以后又成痿态,精神甚为苦恼。

辨证:究其病因,患者有手淫历史,精血损耗,阳失阴恋,欲火顿萌,华盖受烁,“肺热叶焦”,遂成阳痿。夏天阳气恒泄于外,卫外不固,怕热多汗,经常矢气,系肠风飨泄,为气虚之类也;舌质淡红苔薄,舌边有齿印乃气阴不足之征。治法:宗《内经》“病在下治诸上”的治则。故拟补益气阴、滋肾固精之法治之。方用生脉散加味。药用生牡蛎(先煎)24克,生地黄、熟地黄18克,明玉竹15克,大麦冬、牡丹皮、栀子、北沙苑(布包)、建莲须、杭白芍、白术各9克,五味子5克。

并嘱患者要怡情养性。因函件往返,4月22日始服首剂药。服药1剂后,阴茎即能勃起而同房,但排精量少。服药15剂后,7天同房4次,均能正常排精,出汗亦减少。诫患者要节欲蓄锐,并续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郑氏认为,本例以生脉散加减,方中以玉竹代人参,与麦冬、五味子3味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而具益气敛汗,养阴生津的作用。生地黄、熟地黄助麦冬养肺阴,白芍、牡蛎助五味子敛肺气,与甘味药同用又能酸甘化阴;熟地黄、沙苑子、莲须补肾精以固涩,牡丹皮、栀子清热泻火而解郁;由于方中多为滋腻之品,恐伤脾碍胃,故郑氏投以白术健脾益胃。此外,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若性欲无度,精血不足,致肝肾虚,精血竭;思虑忧郁,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消烁肾阴,亦成阳痿。如妄投助阳温肾之品,则火愈炽而精血愈伤,形成欲速则不达。故郑氏告诫,治疗之法必须审因察理,辨证论治,不可拘泥。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话男科疾病

图书作者:沈元良

出版公司: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2月

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话男科疾病》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根据我国丰富的中医典籍和大量的临床资料简单介绍了男科疾病的一般知识,详细介绍了数十位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诊治男科疾病,如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前列腺疾病、男科杂病等临证心法及辨证论治的数百种古今名方。内容丰富,科学实用,疗效显著,适合男科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适合临床中医师和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沈元良,年生,浙江绍兴市人,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华中医学会会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早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中医理论,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对《景岳学说》、“绍派伤寒”有所研究。编著出版《肾病四季疗法》、《高血压病四季疗法》、《中成药医师处方手册》、《通俗伤寒论新编一绍派俞根初方应用》、《中医入门与常见病治疗》等专著;发表论文50多篇。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







































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什么原因会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