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家的回忆张晓明专访书其德业为

经典摘要

胡问遂先生常说,临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古人的同时也需开创自己的书风,因此在入帖以后要进一步进行取舍。善学者,往往取古帖中己之需要者;不善学者,往往多拘泥于临摹,随古人而去。除广识帖外,还需估量自己。

“我以为书法教学一定要量化,要有个标准答案,教绝不能模棱两可。可是当下诸多学校的书法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现在做学问普遍的问题是列入末节的多,未考虑整体,缺乏大局观的思路。书法是学问,需要很丰厚的基础,要通文字学。习书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读书可以使笔下有内涵。”

张晓明

年出生。曾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年获选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纪念碑碑文》,著有《楷书技法指南》、《行书技法指南》、《行草书基础教程》,编有《沈尹默手稿墨迹》,并有《张晓明正书后赤壁赋》及临《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房玄龄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张猛龙碑》等字帖出版。

年,外滩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领导和专家们正专注地观摩海上书坛名家翁闿运、周慧珺、许宝刚、张晓明创作的大幅楷书作品,这四件作品是从公开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纪念碑碑文》的数百件来稿中遴选出来的。其中张晓明先生的楷书用笔方圆兼备,厚重而精致,体势端正平和而飘逸洒脱,静穆中有岩逸飞动之势,意蕴高古典雅,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最终获选这对于刻苦习书几十年的张晓明来说,是实至名归。

中医世家转投墨池

张晓明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是沪上知名老中医。在家中父辈的影响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

张晓明自幼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学习国学,七岁时便开始习字。回忆起幼时习书的经历,张晓明说道:“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每日四点到六点就是练字时间,日复一日。我记得,那时候,我常常挨先生板子,写不好就要被戒尺打,晚上洗澡的时候手上还会泛红印。”老先生的严格,使张晓明明白做每件事都需要有认真的态度,也为其日后的读书习字打下了童子功。

作为一位很有见识的老中医,张晓明的父亲常告诫孩子:“写字不要变成一个写字匠,要多读书。”为了培养子女的文化素养,父亲特意请来老师为张晓明教授古典文学。教书的冯先生是桐城派的末代弟子,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为人实在。“最早他到我家时,就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唐宋文,我记得《古文观止》第一篇就是苏东坡的《喜雨亭记》,他唱一遍后问我‘懂吗’,我说‘不懂’。先生说背出来就懂,学习古典文学一是下死功夫背书,二是要从经典中体悟其中的道义,做到心领神会。”张晓明回忆说,那时一周至少要背两篇,背到晚上做梦的时候还在背。前一天晚上还背得结结巴巴,睡一觉第二天竟然背熟了。

早年的文化积淀得益于父亲的支持与理解,现在回忆起来,他不免感慨:“父亲对我们其实很宽容,如果家里的孩子不愿读书,他也理解,但是他对我说,这个社会有分工,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你的腿脚不便,更应比常人努力方可立足。”张父用其宽容与负责为子女的成长铸造了一方净土。

中学毕业之后,张晓明进入医学院就读,读书期间,他从未停止过对书法和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在文化素养方面也远高于同龄人。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晓明起先做起了厂医。后来,中医学院招老师,在几百名竞争者中,张晓明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通知进行复试,但是最后关头他却选择了放弃。问起其中缘由,张晓明坦言,那时已经下决心选择书法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年,对书法热爱至深的张晓明如愿进入立信会计学院执教书法,成为一名书法教师。他从几十年的学医经历中毅然转身,选择了书法。“起初我父亲是很反对的,希望我秉承家学,弘扬中医之学,但是后来他尊重了我的选择。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天地,有自己的个性,不必按照既定的程式发展。书法与中医一样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时的医生称为儒医,也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支持与理解、自身的坚持与努力,是张晓明在书法道路上越走越宽的动力。

师从名师感念多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晓明进入沈尹默举办的青年宫书法班进行学习,遂得胡问遂、任政等多位名家指点。任政的教学方法是遵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老师传授临习方法的同时,也会要求学生按照他的要求书写。

张晓明天资聪颖,六十年代初便在沈尹默先生主持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主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中初露头角。“年上海书协成立,当时沈尹默举办了一次市级书法展,那时的上海书协坐落在永嘉路弄的小洋房里,青年作品只有九件,我是其中之一。胡问遂先生看到我的作品以为是任政写的,但仔细一看嫩了一点不够纯熟。当时人们对任政先生的教学方法存在非议,但老师对我说,我教你的临帖方法,你临得像是对的,临不像也许是我教错了。”

在任政先生身边学书多年的张晓明,书法进步神速,一日,他被书协叫去与老书家们一起誊抄奖状。那时胡问遂先生也在场,任政先生向胡老引荐了张晓明:“老胡,我有一个学生跟我学了这么多年,应该升升级了,介绍给你当学生好吗?”胡先生二话没说就写了一个地址给张晓明。

胡先生这些年来教授学生从未收取学费,向来以学生的资质能力和人品作为其收徒的关键标准。与任政先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胡问遂更加强调“学古非今”,所以他对临帖的要求是极高的,字形结构、笔画线条要观察得丝丝入扣。“临《皇甫诞碑》时,两年已经临得非常像了,但胡先生总觉得未得其精髓,貌合神离,仔细一想字中少了灵动,没有理解石刻转换成墨迹的要旨,于是就加强了行书与草书的学习。”胡问遂先生常说,临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古人的同时也需开创自己的书风,因此在入帖以后要进一步进行取舍。善学者,往往取古帖中己之需要者;不善学者,往往多拘泥于临摹,随古人而去。除广识帖外,还需估量自己。

后来在任政老师的引荐下,张晓明有幸拜访沈尹默先生。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条件受限很多字帖买不到,因沈先生很喜欢将各类书法杂志中刊登的书法碑帖拍下来,所以手中存有非常多底片。“任政老师陪我去借沈先生的底片,这些照片我现在还留着。”冲印照片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为了能将所有的底片冲印下来,张父特地买了一台放大机,专门学习了照相放大技术,放好后将照片拼接起来作为学习资料。虽然不乏辛苦,但是今日回忆起当初为了学习书法所付出的努力,张晓明是充满感激与快乐的。

“能得到这么多恩师的帮助与提携是我的幸运。”张晓明告诉我们。除了幸运之外,我们深知,更多的是因为张晓明的真诚与坚持。讲述之中,我们感受到张晓明对每一位曾经予以他帮助的恩师都充满了尊重与爱戴。尽管如今,他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是在与前辈师长的交往中,他始终把自己看作后生小辈,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用真诚赢得信任,用坚持感动人心。

医者渡人宅心仁厚

当年,医院实习的张晓明被朋友介绍给一位得哮喘病的老先生为他治疗。张晓明自掏腰包为他看病,几个星期过去后,老先生病情明显好转,他很感动,但从头到尾始终未说一声感谢。

有一天,老先生突然将张晓明叫到身旁,问他:“你是不是学书法的?跟我读书怎么样?”原来,这位老先生是解放前上海文学界的三巨头之一——沈禹钟先生。日后,张晓明便跟着沈先生学习。老先生虽然托着病体躺在病床上,但记性极好,哪本书放在第几格书架上,哪个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页,他都记得非常清楚。他讲解《书谱》,每一句出处都一一分析,薄薄的一本《书谱》,记的笔记有厚厚一大沓。老先生说,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背出来是没用的,要知道原句的出处和后人是如何引用的,一篇文章若要读通,引申出来所需阅读的书籍往往要一大沓,要寻找它的根源。

“我一个星期去两次,他身体不好,起不了床便用手撑着给我讲课,我觉得太辛苦了,有一次我想一个星期去一趟,谁知道停了一次我下次去时他不睬我了,不和我说一句话,他很生气地问我为何周三不来?我说怕先生太辛苦,他回答我说:‘累不累是我的事,来不来是你的事。’他给我讲了张良的典故,让我记住哪怕天上落铁也要来。”

直至年老先生过世,张晓明再也没有间断过一次课。沈先生生前对张晓明说:“这么多学生里,真正读书的也就你一个。”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给他带来了诸多启发。沈先生常用稼轩词《西江月·遣兴》中的一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来教导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古人说的话,读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这样作的文才能横纵古今。“不要以为他们是名家,他们的文章你要去想一想他们写得对不对。”在沈先生的教导下,张晓明博采众长,对书法与古文的理解也得以大幅提高。

有时无心善举便能造就一段善缘。医者的身份使张晓明更能够体察别人的处境与难处,而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也使他日后的书法创作常怀一颗慈悲圆融之心。医者渡人,书者仁心,在于对世间万事万物的体察通融,使彼时彼岸的情景与感受,融入此时此刻的心境之中,贯通交会,物我两化而融为纯一。

书者之身师者之职

张晓明从事书法教学长达五十多年,如今,为了规范书法教学、实施书法教学课堂化,张晓明创办了以书法为特色的大汉教育进修学校,并亲任校长一职。

多年在书法教学一线工作,使张晓明实现了书法家和教师身份的真正结合。他有着书法家的专业水平与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成果显著,颇受学生欢迎。谈起自己对书法教育的理念,张晓明告诉我们:“我以为书法教学一定要量化,要有个标准答案,教绝不能模棱两可。可是当下诸多学校的书法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张晓明感慨道:“照理学校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懂书法,通过书写的考核,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有的学校配备了书法老师,可是这个书法老师是否懂书法呢?也有书协会员在教学生,那这个书协会员是否懂教材教法呢?书法教育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就没法教好学生。”在大汉教育进修学校,专业的书法教师们使用自编教材,教学生们临帖、习字,不同年龄层面的学生均能从中受益。

张晓明认为:“书法教育的重点还在于对书法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有很多误导人的地方,我们现在不是在写字,是在‘做字’。”他秉持着一名教师的严苛与认真,告诉学生:“现在做学问普遍的问题是列入末节的多,未考虑整体,缺乏大局观的思路。书法是学问,需要很丰厚的基础,要通文字学。习书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读书可以使笔下有内涵。”

在张晓明的教学理念中,他认为,传统文化终究不是快餐文化,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煲汤的过程,一个慢慢来的过程。对于书法,亦是如此,书法需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

学书不以书家为目的,或许方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书家,笔墨的内涵一定是通过读书、通过文化修养得来的。张晓明告诉我们,学书必须要跳出纯技法的范畴,只有单纯技法却没有灵魂是不行的,思想便是灵魂。术的技巧只是物质性的基础,还需要追求笔墨内涵,需要眼光和思想。

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书经历,使张晓明对文化传承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也反映在他日后的教学之中。他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践行着对书法的热爱。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年,一部题为《书坛耆宿——上海七十岁以上著名书家书法艺术》的录像资料问世,其中收录了王个簃、王遽常、谢稚柳、顾廷龙、钱君陶、叶璐渊、李天马、赵冷月、任政、胡铁生、翁闿运及胡问遂等著名前辈的艺术生涯,通过声音与影像的方式记录着海派书坛的文艺之魂,为海派书坛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这部纪录片的撰稿人与编导便是张晓明,他包揽了所有的文字撰写与影像拍摄工作,并一口气写下了十二篇文章,若非有深厚文学功底是很难驾驭的。他用清雅厚重的文字写下海派大家的烟云过往,记录着他与这些先生们的日常。

“做这件事,主要为了使后来人能够铭记这些前辈们的功绩与风范。沪上前辈书法艺术造诣深厚,其德亦古朴,修为极高,这些都是后起之秀应敬重学习的榜样先贤。”张晓明说道。

承前方能启后。在这个物欲横流、西风东渐的时代,人们似乎已渐渐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以利为先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道德感也愈加缺乏。

而传统的意义恰恰是归宿,亦是起点。归宿意味着,我们对中国千年传统的找寻,对前辈先贤的敬仰,对百年精神的回望;起点则意味着,我们站立在沪上前辈的积淀之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珍视历史,开启海派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本书编委会策划李明毅傅晓顾问周慧珺邵秉仁高式熊王伟平张晓明周志高编委戴小京李静卢新元房芸芳刘晓霞时鹏寿相海勇陆维中李昊朱银富江鹏周延撰稿人吴雯婷谢灵君杨翼然付枭陈文波瞿子栋刘佳葛琪琪张新蕾温静陈燕燕50位被访谈书法家名录

周慧珺、邵秉仁

高式熊、王伟平、张晓明

周志高

童衍方、张淳、刘一闻

戴小京、王国贤、李静、丁申阳

韩敏、车鹏飞、邵琦

茆帆、黄仲达、陈鹏举、王复畊

陈燮君、田金生、吕颂宪、沈沪林

张信、吴寒松、田文蕙、王曦

朱银富、卢新元、朱信孚、时云波

承文浩、周建国、相海勇、唐存才

陆维中、李唯、李昊、章宏伟

翁春元、许冰雨、谭风刕、周延

张成忠、江鹏、冯磊

张恒烟、杨泽峰、吴雯婷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1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