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医师咨询最有效的方法

向中医师咨询,建议一次性提供以下信息,供医生参考:

一、主诉:

把你自觉最不舒服的情况用一句话讲清楚。如:左侧腰背部疼痛3天。

二、发病是否有明确的原因?

发病的原因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很重要。比如药疹、接触性皮炎往往有明确的诱发因素。

三、是否有传染性、遗传性

你是否有观察到疾病的传染性,周围有无类似的病人?如水痘、疥疮、黄水疮等。

有些病有遗传性,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白癜风、多发性脂囊瘤等。

四、详细提供下列信息,对中医辨证分析非常重要!

(一)睡眠情况(很重要)

一般几点睡觉?你最近入睡容易吗?做梦吗?中途会不会容易醒过来?可以这样来记录:我一般10点睡,自觉最近难以入睡,恶梦很多,容易醒过来,醒来后难再入睡。或我睡眠很好。

(二)心情情况(用于判断肝胆气血运行等情况,很重要)

平时会不会容易心烦、郁闷、发怒? 可以这样记录:1、心情好。2、平时心烦易怒。

(三)脾胃情况

胃口怎么样?想不想吃饭?会不会很容易饥饿?大小便怎么样(每天都有吗?是否成形?大便会不会很干结?或大便烂;尿黄不黄?晚上睡着后是否要起来小便,有几次)?会口干口苦或口淡无味吗?

(四)出汗情况

出汗多不多(如果多,是身体什么位置什么时间出汗多)?这在伤风感冒类疾病是特别重要!

(五)身体是否阳虚的判断

冬天身体会不会比较怕冷(肾阳虚多身体畏冷),四肢是否冰冷难温(脾阳虚多见肢体冰冷难温),很久都睡不热吗?

(六)女性月经情况

如果是女性患者,平时的月经情况怎么样(周期是否规律、是否痛经、血块多不多,经前是否会乳房胀痛等?或绝经情况)

(七)可视体征(上传相关照片)

  面部表现、舌象是中医诊病的重要信息来源,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等的盛衰情况。皮肤病还需要上传局部皮肤的表现,方便诊断和外用药的选择。故请同时上传面部、舌头及病变局部(表现不同的要上传多张)的照片看看。

五、诊治过程相关资料

如果可能,之前经过什么治疗也告诉我,特别是最近使用的中药处方,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方案。

总之,请尽可能按照上述要求一次性提交简明扼要的信息,减少来回咨询的次数,节省时间,方便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治方案和建议。如果你觉得无法清晰提供上述资料,病情又很复杂,难以简单表述清楚,建议第一次咨询的朋友上传基本的信息和照片后,医生会详细了你的情况,效率更高,咨询效果更好!

六、咨询后注意事项

1、不在咨询界面提交无关紧要的信息。你的每次问题的提交,医生都需要化时间去看、去回答。故咨询后,想感谢,请把你心目中的好医生推荐给你周围的病人!这对医生是肯定与支持,对其他病友是一种指引。好的医患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塑造!

2、咨询诊治需要多次,记得复诊。疾病的诊治过程往往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多次不断的医患沟通。从而获得新的指导。必要时预约门诊面诊。

3、复诊要咨简明扼要。请主要简明扼要介绍一下用药后身体各方法的变化情况,如是否好转,有无新出现的情况或上次漏说的情况。输入最近服用的药方,方便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来修药方!

问诊需知: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这一段是对问诊的描述,

一问病人感觉畏寒还是发热,二问身体有无出汗、热汗还是冷汗,

三问头部和身体有无不适之处,四问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

五问吃的喝的是否正常及偏好,六问胸腹部的感觉,

七耳聋八口渴需要辨别,

九问过往病史,十问发病的起因原由,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妇女要问经期的状况,有没有经期推迟、经期短、闭经、崩漏的情况发生,有关儿科需要注意的,天花、麻疹

1、无汗

外感内伤,新病久病都可见有全身无汗。外感病中,邪郁肌表,气不得宣,汗不能达,故无汗。属于卫气的调节功能失常。当邪气入里,耗伤营阴,亦无汗,属于津枯,而汗液生成障碍。医学教育网整理内伤久病,无汗,病机复杂,可为肺气失于宣达,为汗的调节功能障碍;亦可为血少津亏,汗失生化之源,故无汗。

2、有汗

病理上的发汗,有多种情况。凡营卫不密,内热壅盛,阴阳失调,皆可引起出汗的异常而有汗。询问出汗的时间与汗量的多少,病程的长短,常能判断疾病在表在里,阴阳或盛或衰以及预后的良恶。

如患者有汗,病程短,伴有发热恶风等症状,属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患者若大汗不已,伴有蒸蒸发热,面赤,口渴饮冷,属实热证。是里热炽盛,蒸津外泄,故汗出量多。此时邪气尚实,正气未虚,正邪相搏,汗出不止,汗出愈多,正气愈伤。

若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时汗出常称为“脱汗”、“绝汗”。是久病重病正气大伤,阳气外脱,津液大泄,为正气已衰,阳亡阴竭的危候,预后不良。

白天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称为自汗。常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因阳虚或气虚不能固护肌表,腠理疏松,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所致。医学教育网整理因活动后阳气敷张外散,使气更虚,故出汗加重。因此,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

患者经常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多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症,属阴虚。阴虚则虚热内生,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密,虚热蒸津外泄,故盗汗出。醒后卫阳出表,玄府密闭,故汗止。

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辗转挣扎,继而汗出者,称为战开。多见外感热病的过程中,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医学教育网整理战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现,多属邪盛正虚,一旦阳气来复,邪正剧争,就可出现战汗。战汗的转归,一为汗出病退,脉静身凉,烦渴顿除,此为正气胜于邪气,病渐转愈,属佳象;一为战汗之后热势不退,症见烦躁,脉来急疾。

此为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热复内陷,疾病恶化,属危象。

3、局部汗

头汗:指患者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亦叫“但头汗出,头汗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逼津外泄;或病危虚阳浮越于上所致。

半身汗:指半侧身体有汗,或半侧身体经常无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见于中风先兆、中风证、痿证、截瘫等病。多因患侧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调所致。

手足汗:指手心、足心出汗较多。多因热邪郁于内或阴虚阳亢,逼津外出而达于四肢所致。

潘宗奇,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7年制(第一军医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中西医结合8年制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疑难病治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经络保健委员会委员。先后从事心血管急危重症、介入及肿瘤专业,李可老中医二代弟子,学习古中医学、董氏奇穴,使用经方、针灸治病。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
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