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两个字,我的理解是“颐养生命”。即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合理地调和、养护生命,使之得享“天年”。养生的目的,我赞成《黄帝内经》的说法:老而“不衰”。即:活得长久,且身体、脑子还很健康,没有衰败之象。
关于中医养生的文献,从古到今,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经典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道家、佛家、儒家以及中医学之中。
要谈论养生的话题,追本寻源很难穷尽。我在这里主要想谈一谈养生的核心问题。
人生于天地之间,“以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人生于天地,终了也必将归于天地,因此,其“生、长、壮、老、已”,与天地之气的运行变化密不可分。顺应天道,法于自然,则人之“形、神”才能得以保全。
中医学看待人体的角度,由形而神,但更侧重于神。它研究的主要是人体的能量、信息问题,包括:能量的充沛与否、能量和信息输布的畅达与否、阴阳两种性质相反相成能量的平衡与否。以上三个方面正常了,人体就达到了《黄帝内经》上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这也是人体由内而外真正健康的状态。能量、信息是一种动态的东西,它不断地在人体和外界万物间流动,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能量、信息的出入平衡,也就决定了这个个体的能量、信息总体状态
人体能量、信息出入的平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人体自身和外界大环境构建的关系是否正常;2、自身“开阖”功能系统的状态是否良好。
人体处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外界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体的各个方面。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古人常说的“道”,和“道”相比,人体就象恒河之沙一样渺小。除了自身先天之精的因素之外,能否顺应“道”,做到“顺势而为”,就是得以尽享天年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人类的许多做法已经在违背“道”的路上,走出很远很远,回归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伴随着回归,人类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将是若干时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得不去直面解决好的一道难题。
相比人类整体而言,每个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说。通过学习一定的法门,还是能够做好一些自身基本的保养,这就是调整自身的开阖功能,因此这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但现代人总是想的太多、要的太多。佛法所谓“贪念”太重。许多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妄思”之中,“神”飞得很远很远;现代人还习惯于夜生活,子时、丑时(晚上11点到3点)成了大多数人“放飞心情”的时段,错过了本该“敛藏精气”的节点;现代人还沉迷于满足“口欲”,嗜好“吃香的、喝辣的”。“麻味”和“辣味”因此成了每天餐食中用来刺激食欲所必不可少的成分,这使得人体的“枢机”长期被强制调节成“开”和“泄”的状态而不能自制。——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原动力——精、气、神慢慢地耗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只要去观察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等,就会发现真正形神兼备的人,正在越来越少。
反过来,现代社会背景下,交通、信息的高度发达,带给人们许多便捷的同时,更带来了高节奏、高负荷和太多的“不确定”,这些“无常”会造成人们经常的“所欲不达”。加之大多数人已经有太多的“执念”在心底滋生、发芽,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失望、压抑、悲观便成了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心底潜在的主要情愫。凡此种种,能有几个人内在的气机畅达无碍?因此,“郁”和“滞”又是现代人各种身体表象下的内在症结。在“阖”的功能被过度放大、长久持续、难以圆通之后,“塞”和“闭”也就应运而生。
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身心健康之关键,是急需解决好“开”和“阖”的问题。适当减少对物欲的贪念,多以清、静来净化心境;适当减少对“圆满”的执念,习以“无常”来看待世事。才能品出生活的恬淡,活出生命的性情。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净”才能真正把持住“开阖”的枢机,才能让人渐渐地步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友情提醒:传承中医,造福苍生!
欢迎转载,敬请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并注明原创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