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代表建议振兴中医药文化,助推健康

中医药仿佛成了话题的靶心,甚至有一些想法偏激的网友认为中医药就是迷信。如今时值“两会”召开,国务院李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那么关于中医药,人大代表们有哪些提案或建言呢?

张斌:创新是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发展突破口

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认为,“毫无疑问,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是新时期中医药健康产业谋求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得益于健康中国战略东风,中医药健康事业正迎来崭新机遇。相信年两会对我国中医药事业会继续推出更多红利政策,为中国中医药发展描绘出更加宏伟的蓝图。”

张贵民:中医药发展是中国文化传承

人大代表、来自鲁南制药的张贵民,在接受山东“两会”融媒体访谈时表示,“中医药本身应该从国学上讲,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为现在随着国家振兴,整个民族振兴,民族自信上来之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从使用上讲,文化反过来助推我省(山东)中医药发展。

司富春:中医不是“土方子”,中医药防治癌症有特色优势和突出疗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认为,尽管目前癌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从传统的化疗、放疗,到靶向治疗、生物疗法等,许多新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治愈率仍然较低,而且“放化疗”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肿瘤耐药性。中医药防治癌症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癌症防治中确有特色优势和突出疗效。

郭晓燕: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重大历史使命

全国人大代表郭晓燕建言,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医养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重大历史使命。

胡季强:建议设立中医药节,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在今年两会准备了《关于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一是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协调机制;二是要督促国家中医药局履行主管中医药工作的法定职责,必要时可成立“国务院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三是督促卫健委、中医药局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大政;四是督促国家药监局尽快研究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审评审批体系;五是要督促市场监管局牵头,协调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开展“中药材生产流通使用整顿”工作;六是将3月17日定为中医药节。

赵超:中医药发展关键要完善评价管理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表示:“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机制,强化完善中药全产业链管理的发展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合理满足医疗保健需求的中药合理使用与中药价格费用管理机制。”

吴焕淦: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建议,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一方面,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缺乏当地法律法规支持。另一方面,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资金投入来源较少等诸多原因都制约了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此外,缺乏统一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不利于建设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而发挥中医药海外品牌效应。

卢传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视中医药科技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重视中医药科技创新。一是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提供政策支持,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以粤港澳科技合作为基础,助推中医药创新走向国际。

郭玫:推动我国中医药海外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郭玫在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说:“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及相关具有技术、知识产权、品牌、营销能力的中药企业参加,组成攻关团队,系统研究目标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我国中医药海外立法。”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的通知,里面提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中医中药的方针和政策,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但中医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大力支持中医发展

中医中药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中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以其收费低、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中医中药行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中药事业的扶植和投入,并大力扶持有中医中药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国家至少出台了以下有关中医药扶持政策。

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到《中医药法》及《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年)》等战略政策,还有中医诊所审批备案制、医师多点执业、鼓励社会医疗连锁发展等“福利红包”。近年来密集颁布的中医药相关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对于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可谓空前。

如在此背景下,社会办中医馆也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人更认为“中医药的春天来了”。

中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理想美好,现实骨感,中医的发展远没有想象的那般乐观。

虽然在过去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中医院诊疗人次占比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基层中医(诊所及门诊部)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的数据显示,从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看,中医院承担了绝大部分就诊患者,而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的诊疗人次占比偏低。医院在场地规模、医疗设备和医生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同时,也表明我国中医门诊部和诊所发展不足。

中医诊所想要经营成功也是比较困难的事,并不是所有的诊所都有它明晰的定位、对患者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特色的诊疗项目等,还有许多诊所挣扎在温饱线上,难免走上为了获取患者而急功近利的投机之路,这对百姓来说,也背离了初衷。

另有数据显示,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34.26亿美元,同比下降9.13%。

中药领域的研究数据来看,-年品牌中药利润增速维持在10%-30%,业绩稳定。而非品牌中药年开始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且利润有所下滑。而实际上,当下中国绝大部分中药都属于非品牌中药。

卫生部门“控费”层层施压,中药注射剂、中成药作为“辅助用药”,甚至“神药”的负面典型,频频被列入各地卫计委、医院重点监控、随时限(停)用药品清单……这些给中医发展蒙上不利的阴影。

至少有八大因素制约中医的发展

如今,到底有哪些困局制约我国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药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虽然是中药传统国家,但是在中药科技上还是一个弱国。无论是在产值上,还是海外市场的表现上,都被日韩等国甩在了身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生产一些很便宜的中药材,出口到日本、欧洲,然后他们就生产成一些很贵的、赚钱的产品。日本和德国反倒成了中药市场最赚钱的国家。

中药虽然在世界上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我们国家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所占的比重也不尽如人意。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

中医传承也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中医药曾经的辉煌,使得部分中医人骨子里墨守成规,不思创新,难能与时俱进,终致落伍,为人所非议。另一方面,中医向来的保守观念,使得其中很多理论精髓、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发扬,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濒临失传,往往是胎死腹中或入土作古,极大地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二、经营上基层中医缺乏经验

根据调查,在基层的中医诊所,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主要有:

1、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稳定顾客少,人员流动性大

2、没有经营特色,盈利能力有限

3、应对风险能力差,容易引发医疗事故

4、经营理念落后,宣传手段缺乏,没有推广模式

三、中医人才匮乏

中医人才多年前就缺乏,是一个历史老大难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下的中国医疗体系中,西医依然是主流,这使得从医人数大多是西医。相关统计显示,中医目前注册数量仅有几十万人,根本无法满足国民对中医的需求,尤其是对名中医的需求。

当然,还有一个新的原因,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国内的中医诊所猛增,但中医人才特别是名医却没有相应地增加。

中医成才难,是人才缺乏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自愿传承祖业的人越来越少。

有些地方老中医基本是“去世一个绝一户”,“现在中医的子女不愿学中医,很多特色流派后继无人。一是因为中医的地位低,医保与中医也毫无关系;二是因为收入低,赚不到钱。”

四、中医西化严重

因为医疗体制及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医院发展举步维艰,因而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医疗市场,医院中西医发展方向定位偏差,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盲目追求盈利回报,逐步丧失了中医的优势。

医院校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中医学科的招牌,教的却是西医学科的课程。

医院医院的牌子,搞的却是西医的设备,开的多是西医的方子,给病人用的多是西药针剂!

还有,医院大多实行以西医模式引导中医院,使得中医内涵和特色残存无几。

五、中药利润偏低,导致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被摒弃

“以西养中”医院的“求生本能”。目前中医很多诊疗项目利润低,中医院的纯中医科室生存相当艰难。在既得不到支持又必须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医院不得不取消某些收费价格低的中医诊疗项目,比如针灸、刮痧、拔罐等。同时引进大量西医人才和设备,开设西医诊疗项目,医院的效益。

现在很多成本低、疗效好的中成药不被生产正是因为利润太低。

六、伪中医、伪中药大行其道,败坏中医名声

因为中医人才匮乏,导致中医这个行业“伪中医、伪专家”太多,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现实的的问题!

有不少中医从业人员(包括所谓的“名中医”),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医教育,也没有传统的师带徒,却在中医领域从业多年。靠着所谓偏方大行忽悠。

那种经常铺个地摊、弄个小马扎坐在马路边“牛骨充作虎骨卖、疑难杂症门门通”的江湖骗子伪中医虽然已经不常见,但各种民间偏方层出不穷。有的根本没有任何效果,还有很多副作用,摇身一变,宣称是祖传秘方。有的保健品,只要含有中药成分,就宣称是中药,具备多种疗效。

在供求关系和利益驱使下,中药材涨价、盲目扩大生产、恶性供应链竞争、掺假使假、以次充好等乱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当下,开办诊所越来越多,对中医师资源的分割就越剧烈,在真中医不断流失减少,伪中医大行其道,这些伪中医、伪中药无不是在败坏中医的名声。

七、中药企业规模小、研发人才缺乏

虽然中药行业的广阔前景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加入,但多是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中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重复、单品种多厂家生产的状况。再加上中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基础差、自有资金不足,缺乏自我改造能力。

另外,相对西药,我国由于中医药研发费用投入仍然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我国中医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和开发。还有,我国中药产业方面的研发人才缺乏,对整个中药产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八、多数民营中医诊所未享受医保统筹报销待遇

不管是中医馆还是中医诊所,医保定点资质对于销售额的提升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国内各地医保政策差别较大,有些地方的门诊是不能参与统筹报销的,患者只能使用个人账户中的金额。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民营中医院同等的医保统筹报销待遇,这也极大影响了患者对于民营中医门诊的就诊选择。

小结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经先人的智慧传承至今人,是有其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是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年)》,要求到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到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8万亿元,到年达到16万亿元”的蓝图目标下,中医药产业也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赞赏

长按







































国内白癜风知名专家
中科让您寒假告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x/4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