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电视剧又让韩国捷足先登,闹哪样

点标题下蓝字中医馆第一新媒体

第期

猝不及防,韩国最近出现了一部剧,仅播出四集出足了风头,收视从2.8%飙升至5.%,一扫此前TVN收视颓势。

这部意外走红的电视剧《名不虚传》,是以中医针灸题材为主线的穿越剧,口碑方面,随着剧情的发展,韩网好评如潮。

各大媒体在报道中都用关键字“我们又晚了一步”,医馆君突发奇想,于是码下这篇文章。

■医馆界丨木槿

据韩联社报道,在这部名为《名不虚传》的电视剧中,来自17世纪朝鲜王朝时期的医生许任是当时最好的针灸师,但因受挫而愤世嫉俗,机缘巧合来到多年后的首尔,遇到现代外科医生崔燕京,双方从而展开一场传统与现代医学的交流。

▲他把把脉就知道气血流动,扫一眼就知道该在哪里施针,只要他出手,久病也能痊愈,病入膏肓立马生龙活虎。

▲传统和现代医疗一决高下的画面尤为吸睛

1

我们晚在哪里?

一直以来,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影视市场红过半边天,虽然其以中医为主线的医疗剧也屈指可数。从历史上看,韩医的许多精髓都是从中医借鉴衍生而来,但要论起对中医的重视和宣扬中医的教育思想,医馆君是不得不佩服韩国人对传统医疗文化的尊崇。

韩国最早拍摄的一部名为《医道》的电视剧在1年播出,真情刻画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行医之路,并留给后人一部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著作《东医宝鉴》,拍摄的细节不失对中医认识的深刻与专业,同时又向观众传达了中医人的道德和信仰。

当年这部剧收视率高达63.5%,长达十八周高居收视榜首。百科词条对该剧的评价“医道其实人道不人道,主义为人之道、对医德人伦探讨。”其凝聚了朝鲜民族的智慧结晶,至今仍被朝鲜和韩国人津津乐道,同时,许多人也因为这部剧而走上中医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的观后感后来成了我们公司转正考核的一项指标,“心医”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并给予彼此赴身这个行业的动力。

中医不能简单地被描述,所以才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魅力。

年,由本剧执导的电视剧《大长今》在内地火得一塌糊涂,至今医馆君仍清晰记得长今用药膳食补创下的种种奇迹。但相比之下,《医道》仍比《大长今》更具现实和启发意义。

对标国内,稍微能拿得出手的中医力作就是年开播的《女医明妃传》,但粉饰感情的戏码似乎碾压了想要表达的中医色彩,“鲜肉”和“仙女”的光环盖过了本该呈现的中医内涵。

一位网友直言“现在中国的影视作品都在颜值和视觉效果上做文章,对于内容和细节做得倒是很少,可能是为了符合广大吃瓜群众的需要,但是这些作品看了一遍就没有感觉。”

影视作品之于观众,一方面是消遣需求,同时,成功作品还能激发大众的共鸣并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个夏天承揽了整个电影票房的《战狼2》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国内市场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缺少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大众把目光投给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韩国、日本、欧洲国家牟足力气宣扬发展中医药,我们开始忐忑,并且意识到中医的可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申遗成功的《东医宝鉴》被形容成一本“预示了东亚及其他地区医学发展”的权威书籍,并获得了“医学专家的集体支持与皇家指认”。

中医经历过打压、质疑,到现在被纳入“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这个时代是中医发展的红利期。各路人马纷纷杀入中医市场的同时,我们也焦虑着中医被岁月摧残之后面临的人才危机,传承危机。

中医教育,顺理成章被提上日程,中医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常受诟病的中医教育开始实现改革,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和学科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所幸的是,这个文化瑰宝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

2

熊猫是你的,功夫是你的,功夫熊猫却可能是别人的

该剧一火,媒体纷纷报道,“我们又晚了一步”“国剧被抢”的字眼铺天盖地。医馆君注意到一些网友在卖力呼喊文化归属,不乏理性思考的光芒:

橙月日落

作为一个学针灸的中医学生,看到现在我们普通人对中医的态度,真的觉得很可悲很气愤。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对中医的重视程度远在我们之上,但是返观国内,害人的庸医,利用中医药骗钱的骗子,年轻人对中医“不科学”的看点,都让再过十几年,中国人向外国人学中医这个听起来有些可笑的预言慢慢变成现实。难道真的有一天,中医在其他国家结果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传统医学对我们的重要性吗?在这个问题上,韩国和日本的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福尔摩斯·蟲??

文化怎么能用抢字呢...文化输出、文化入侵倒是有...可是为什么文化发源地反而没有了了对文化本身的敬畏心呢?

平平平

现在看来,韩国有逻辑缜密的韩剧,艺人拼命的综艺,日本有独具原创的综艺游戏,自成一派的动漫产业,美国有好莱坞特效,超级英雄的连载。他们都没有我们国家历史时间久,就文化来说,我们本该有大量可以表达的内涵,却用来表达玛丽苏和杰克苏的爱恨情仇

Lee

确实好片一部,你很难看到这么厉害的编剧可以把古今文化,中西医学,外交(中韩)涵盖在一起。比起片里的人设我更加佩服的是得具备多少知识面才能把文化,经济,政治,教育,外交这些冰冷的东西与人性和感情柔和在一起。从这种小人物的慢慢升华与改变、反转与套路脱离后,留下的,便是打动你的人心。

《东医宝鉴》的申遗成功,日本汉方欣欣向荣,海外中医顺势发展,医馆君想到一句很应景的话,“熊猫是你的,功夫是你的,功夫熊猫却可能是别人的”。

细细一想,从历史渊源的视角上看,中医起源于中国毋庸置疑,但,倒推的年里,中医人的酸楚不可言语。西医的产业链越来越多,而中医的鱼龙混杂、没有标准、没有现代化,被放在了科学的对立面。

梁冬老师说过一段话,医馆君至今还记忆犹新:如果有一天,中医界把自己封闭在科学之外,我们有朝一日可能会发现一位来自德国、瑞士、或者是来自美国硅谷的朋友,用他们更结构化、数据化的思考方式来找到中医思维模式的对接口,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影响:以前无法言说的东西,突然有一天能说清楚了;以前不能复制的东西突然可以复制了;以前不能标准量化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可以标准量化了。那时中医与科学的对话就已经形成。

我们忿忿不平,但更应该自省。

3

今夕未必不如古

中国文化好像在暗藏着潜台词:传统优于现代。在中医行业里体会尤深,不知道大家有无同感。

历史的齿轮和轨迹告诉我们,时代的进步必然衍生出新兴的符合时代特点的事物。中医行业体量很小,加上历史政治的因素,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但它正在往行业的阶段靠拢。中医的本质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发生变化,变的只是人们对待中医的态度。

中医发展,我们晚了吗?必须承认真的有点晚了,起源总归是起源,目前也只算得上“发展中”。中医被大众的接受程度才开始萌芽,别人已经在作品上抢了先机,崭露头角。

我们没晚,毕竟《老中医》即将面世;中医舞台剧《高手》亮相口碑激增;教育体制正在改革;医馆学会了用漫画风趣表达中医;装修不再囿于仿古;大数据的接轨......中医正在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化抢不走,今夕未必不如古,中医不缺疗效,换个思维,中医行业同样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同样需要自我的质疑和进步。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授权。

·END·

编辑|木槿视觉|三七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干货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

|WYT-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zytc_zs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忽悠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x/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