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桥卫生院五星门诊一楼,每逢周日上午,走廊上总是挤满了排队等候的人,据护士介绍,最多的时候一上午有80多号病人排队等候。那么,他们都是在等哪位医生看病呢?
需要排如此长的队才能轮到看病的情况,在乡下的卫生院还真的不多见。带着好奇,大潮君询问了门口负责叫号的护士,才得知他们都是在等一位叫做朱霁青的医生说起这个名字,相信你已经“哦~~~”原来是朱医生啊。相信海宁的很多很多人,都找过他们家的其中一位看过病~
排队等候的人中,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才得知朱医生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很有疗效,于是慕名而来。有一位阿姨告诉大潮君,这是她第一次来这边就诊,之前早就听说朱医生的号难排,所以提前一天就来排号了,但是号码还是比较靠后……
△叫号桌上放着厚厚一叠病历卡有增有减却始终保持在30份左右
朱霁青医生何许人也?
前几天,大潮君有幸见到了朱霁青朱医生,虽说朱医生今年已经78岁了,但身体依然健朗。朱医生是斜桥路仲人,17岁就开始跟随他的父亲学医,而他的父亲,则是咱们海宁有名的中医外科医生朱菊初。时隔两年,朱霁青医生又前往嘉兴卫校学习中医针灸。
学成之后,朱医生已经20多岁了,于是他开始正式接诊病人,他先后在斜桥、庆云、路仲工作,之后医院工作。
后来,前来找朱医生看病的,除了海宁人,慕名而来的还有桐乡、海盐、余姚、平湖、宁波、绍兴的病人。前几年,每逢周六,朱医生还会去桐乡坐诊,那时候最多的一天有多号病人排队。
如今,朱医生已经从医近60年了,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十几年医院医院上班,为了照顾到斜桥这边的病人,这两年来,朱医生每逢周日上午,都会来斜桥卫生院五星门诊出诊,不到30岁的戴朱强医生跟随着他坐诊。
一位不太喜欢用“仪器”看病的医生
朱医生看病有个特点,就是凭着几十年的中医外科经验,他一般询问下病情,看下病症,把下脉便知病症该如何治疗,特别是在皮肤外科方面很有经验。
去朱医生那儿看病的,有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婴儿,也有被儿子搀扶着前来的老人,他都会微笑着给病人搭脉,询问他们的病情。接着就是帮他们敷药、换药、开药方......
开的药方,大多也就几块钱。其中有一位病人,手上长了一个腱鞘囊肿,朱医生就在病人患处用力一捏,便治好了。还有一个小男孩,皮肤老是痒,朱医生看了以后,只是让他回家用白醋每天擦三次,病症自然就会好。
△小男孩受伤发痒朱医生建议他白醋每天擦三次
朱医生说:“有些病其实一看便知,也不是所有病都要用药物治疗。”
仅仅用了三根“茶叶梗”便治好了病人屁股上三个“腐烂的大洞”
大潮君环顾了下斜桥卫生院五星门诊的朱医生诊室,发现墙上赫然挂着一面锦旗。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老大爷送的。
这位老大爷姓郁,今年58岁,是伊桥双凤村的村民。6年前,他不小心从楼上摔了下来,导致腰椎骨爆裂性骨折,下半身瘫痪,长期卧床,引起大面积褥疮。由于术后在家没有及时翻身,屁股一侧有一个四五厘米深的溃疡,另外一侧则有两个十几厘米深的溃疡,其中一个溃疡表面有苹果般大小,基本已经触及骨头。郁大爷痛苦难耐,医院就诊,但都没有什么起色。
就在去年4月,郁大爷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朱医生那里看病。朱医生在了解了郁大爷的病情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抽屉里面拿出了一个小铁盒,从盒中拿出了几根像“茶叶梗”一样的东西,插在了郁大伯的患处,再敷上膏药。
若干天以后,郁大爷伤口的腐肉便渐渐脱落了,患处重新长出了新肉,伤口开始慢慢愈合。期间郁大爷一共换了8次药,他的褥疮就治愈了。每次就诊也就花费二三十元的材料费。郁大爷为了感谢朱医生,特地送上锦旗,以表谢意。
那么这个“茶叶梗”到底是啥神奇的东西呢?朱医生告诉大潮君,这个看似像“茶叶梗”的东西其实叫做“药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药线”的东西,这两样东西都是朱氏外科祖传的“秘方”,由去腐生肌的中药配伍而成。也就是说,治好郁大爷褥疮的关键,就是这根“药条”。
△金色为“药线”黑色为“药条”
朱医生虽然已78岁高龄了,但是动作依然麻利,头脑清晰,用什么药,开什么方子,也是了然于心。并且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儿子朱良传承了他的医术,医院上班。朱医生说:“我们家三代为医,给人看病,是我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好讲的。”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潮君实为感动,朱医生从医近60年来,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的成长,而他依然在默默地帮助他人解除病痛,实为难得,如果你也觉得如此,那就给朱医生竖个大拇指吧!
本文转自大潮网
关键字回复,看精彩内容
回复“维修知识”查看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故障和解决方法
回复“客服热线”查看华数广电客服热线和服务内容
回复“支付宝”查看华数电视费支付宝缴费方法
回复“频道表”查看最新电视直播频道表
回复“云宽带”查看华数云宽带最新资讯及办理资
回复“无线”查看全市免费蹭网的公共WiFi点
回复“套餐”查看最新高清互动电视套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