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话中医养生

明天2月19日为雨水节气。雨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而为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周天七衡六间》有云:“立春后十五日,斗之寅,为雨水。雨水,中气也,言雪散为水矣。此时万物凑地而出,随阳而生。”雨水节气是为天地阴阳二气交泰、融合、贯通之时,此时飞雪化为雨水,水生木萌,万物始生。

本人前期撰写的“立春时节话中医养生”中,阐述了中医古代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季三个月养生保健总的原则。在春季另外的五个节气(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我将分别有所侧重的来阐述中医春季养生的基本知识。

冬去春来,寒气渐退,阳气升发,但须知春季风气当令,雨水时节阴寒尚在,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偶尔还会出现“倒春寒”。春季因地、因时不同而分别以“风、寒、湿”三种外邪为著。元代著名养生学家丘处机道长所撰写的《摄生消息论》中,说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初春天地阴阳二气转换之时,由于人体皮肤腠理由闭合已开始变的疏松,对风寒湿之邪抵抗能力就会有所减弱,易感邪而致病。(腠理为中医名词。腠,又称肌腠,即肌肉的纹理;理,皮肤纹理,即皮肤上的纹理。中医认为腠理是人体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抵御外邪内侵的功能。腠理的疏密也影响着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故春季养生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注意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天气的寒暖变化来添减衣物,不可骤减衣物以免受寒。这也是民谚所说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中春季宜捂的道理所在。古语亦有云:“春寒裹衣紧,能享一年福。”春季若气温骤然下降及波动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也可能会升高波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体弱之人或孩童则因气温的波动变化而容易感冒甚或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春季是肝主令。假如肝气有余,就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首当其冲的是脾。肝在五行属木,脾属土。如果木气有余则会克脾土,进而影响脾的运化。春季若能注意调畅情志,心境平和,使肝气不横逆、不郁滞,脾胃自会安宁。另外雨水过后尚有余寒且多雨多湿,也容易伤阳气、伤脾胃。所以要谨防“湿气困脾”,导致湿浊阻滞、清阳不升。人们常说的“春困”即与此时令的阳气不足、不升及湿浊内蕴有关。中医认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疾病的病因病机也均与人体阳气及湿浊有关。疏肝、平肝、柔肝是雨水养生的前提和基础而第二个养生重点则是“防湿邪,调脾胃”,“防湿邪”的关键则要“避”外湿与“祛”内湿。人体脾胃功能的正常及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故中医有“脾胃伤,百病生”之说。因此,有养生家强调“雨水养生,重调肝脾”。

雨水时节,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冒雨涉水、湿衣裹身),可及时饮用温热的红糖姜枣茶、热水泡脚,令身体微微汗出即可起到祛除外湿的作用。

春季平素保健可因人辨证选取中脘、足三里、天枢、丰隆、三阴交、太冲、大椎、肺俞、肝俞、气海、大敦等二、三个穴位施以艾灸、按揉,每次15-20分钟为宜,可调肝脾,助阳气,祛湿除寒。

总之,雨水节气养生重在:顾护阳气、春捂防寒;疏肝平肝、调畅情志;健脾除湿;合理运动、起居适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x/11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