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立最早的传统优势学院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我校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院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传承学术、创新发展,历经近60年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截止到年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党总支下设8个教工党支部和18个学生党支部,共有名党员,其中教职工正式党员96名,预备党员1名;在校学生正式党员名,预备党员名。学院现有教职工人,设有11个学系,下设21个教研室;1个院科研实验中心,下设4个科研实验室;2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为保障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学院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置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学院现有在校生6人,其中博士生48人、硕士生人、本科生人。
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现有3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山东省本科高校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建设专业1个;建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特色课程9门;主编、副主编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28部,国家级优秀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5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院蝉联全国黄帝内经大赛一等奖,并获得年总冠军。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人,教授27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下设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有共聚焦纤维镜、流式细胞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等荣誉。
在近60年的建设历程中,中医学院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校训,传承经典,厚重基础,教书育人,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学院形成了深厚的专业积淀,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打造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同类院系领先地位。学院多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巾帼文明岗。年,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年1月,中医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年3月,中医学院党总支入选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年3月,中医基础学系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商庆新党总支副书记、院长:王世军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韩辉副院长:朱姝、刘明
责编丨彭洪凯
排版丨杨舒文
审核教师丨张硕
投稿邮箱丨DENG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