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問診切碰上AI,大經中醫助力老中醫診療

十年前,理工科背景的李文友因個人愛好接觸了中醫,一場AI+中醫的創新探索開始萌芽。

據統計,我國每年中醫門診接診患者5億人次,約為西醫門診人次數的1/4,體量並不小。而國家層面的重視,讓中醫傳承和發展能夠得到保障。

自本世紀初開始,自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省級名老中醫直至基層名老中醫的各個層級的名老中醫工作室在全國各地的公立醫院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成為中醫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

建國以來,我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了中醫藥大學,用與西醫相似的標準化流程批量培養中醫醫師。然而,中醫有其獨特的屬性。中醫講究“天、地、人”合一,數千年來,依托當地的氣候、人文,中醫被劃分為條塊分明的不同流派,從而標準劃一的學院教育並不完全適合中醫的傳承。

名老中醫工作室的出現正是為了保護和傳承中醫。名老中醫工作室采用“師帶徒”的方式培養中醫醫師,確保名老中醫診療經驗得以完整保留。

“傳統的‘師帶徒’方式效率很低,而且區域性、層次性極強,不但數量滿足不了需求,橫向和縱向流動也很差。”大經中醫創始人、知名中醫媒體人李文友認為,真正能夠解放名老中醫生產力的技術方案是人工智能。

一場AI+中醫的創新探索

大經中醫成立於年,致力於以智能化的方式將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記錄和傳承,目前已經將60余位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的余種優勢病種的診療思路接入平臺,與江蘇省中醫院、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建立了合作關系。

該公司旨在通過自研的跨流派、跨病種、跨區域的中醫人工智能系統,助力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

李文友認為:

1、現成的、脫胎於現有醫療體系的、符合AI算法要求的中醫診療大數據是不存在的,需要創造一種技術平臺和商業機制去獲取;

2、名老中醫十分樂意擁抱AI技術;

3、“AI+小中醫”可以略等於名老中醫,AI技術讓小中醫得以開出大師級處方;

4、只有“AI+小中醫”,才能真正解放名老中醫的生產力,而互聯網給醫療做不到這一點;

5、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可以成為“師帶徒”方式的有益補充;

6、中醫可能不是一門好的科學,卻是好的醫學。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中醫傳承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李文友解釋,中醫的知識體系非常個性化,很多知識來自於不同流派、不同名老中醫的傳承。而傳統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該方式有很多局限性,且名老中醫的經驗很難復制,所以整個中醫服務產業的質量和規模都受到限制。“我們希望能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的方式把名老中醫經驗能夠傳承下來,研發出智能化的傳承方式。”李文友介紹。

據介紹,大經中醫的核心業務包括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和中醫的臨床智能輔助診療系統的開發,其產品可以在中醫醫聯體醫共體的建設、智慧中醫雲平臺的建設等場景中發揮作用。“我們把名老中醫的經驗數字化,開發成智能化的臨床輔助診療系統,來幫助更多的臨床醫生,特別是年輕的醫生。”李文友說。

其中,值得強調的是中醫的“數字化”,眾所周知,中醫的診斷指標不像西醫容易實現數字化,標準化。“我們處在一個很偏門的領域,有些人覺得中醫市場比較小,有些人可能覺得中醫不是一個很適合AI發揮作用的地方,所以做這件事的人很少。”李文友表示,中醫的基礎和信息化、智能化不匹配的,所以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

大數據思維下的中醫傳承

李文友認為,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是中醫最寶貴的知識資產。常規的中醫智能化方案是從現有的診療數據中提取,而國內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尤其是中醫診療,完整、準確的診療數據非常有限。但是,數據是AI技術的命脈,所以很多中醫智能化方案都夭折了。

大經中醫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所做的是為名老中醫工作室搭建智能化平臺。在智能化平臺搭建之前,李文友和他的團隊進行過深度調研,對名老中醫進行訪談,認真了解其工作室建設需求。“我們的優勢是,我們懂中醫。”在李文友看來,中醫智能化最難的不是AI算法設計,而是將中醫與AI相融合。

李文友的團隊能夠與名老中醫進行有效對話,緊扣臨床實際,探明對方在行醫過程中尚未滿足的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架構智能化平臺。

李文友將中醫診療的邏輯概括為病-證-機-法-方-藥。病,即患者所患疾病;證,即癥狀、體征等證候;機,即病機,中醫所謂的辯證,就是辨中醫的病機,與疾病的病位、病性等相關;法,就是根據辯證結果確立的治法;方,即處方;藥,即構成處方的具體藥物。名老中醫對“病-證-機-法-方-藥”的判斷、認識和處置,構成了中醫診療思維鏈。

基於上面的工作,大經中醫提煉出診療數據智能化記錄、診療數據統計分析、內嵌診療大數據挖掘算法包、中醫知識庫服務等幾大功能,並將其集成到大經中醫名老中醫經驗智能化傳承系統中,不僅大大提高了診療工作的效率,更是隨著真實醫案的不斷積累和機器學習的精進,使得系統的醫、教、研性能大幅度提升,成為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的有力工具。

精準對接名老中醫診療需求的智能化平臺可以解決數據接入的問題。數據接入後的另一個問題是智能化辯證算法。

打開“黑箱”,質疑中醫療效並無必要

近年來,由於中醫診療市場的混亂,中醫療效廣受詬病。有人認為,中醫診療沒有明文指南,中醫藥品上市前沒有臨床試驗,中醫不值得信任。但李文友對中醫的態度很樂觀,他認為用現代科學的思維框架來衡量一門自成體系的古老學問,結論往往有失偏頗。

李文友相信,中醫經方在數千年來接受了無數次真實世界臨床試驗,療效毋庸置疑。中醫真正的缺陷在於不透明,一方面,中醫的療效不透明;另一方面,流派之間學術不透明。

李文友認為,中醫理論是一種“黑箱”理論,通過身體這個系統的輸出反應來研究、調整治療方式這種輸入手段,而其療效也往往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缺乏數據的支持。

這導致除非患者親身體驗,外人多將中醫治愈病人的療效看做是“傳說”,而醫院似乎也給不出哪位名醫更擅長治療哪種疾病的有力證據。

中醫不同流派之間不僅條塊分明,而且壁壘很高。中醫師往往不願自己的秘方外流,彼此之間幾無有效的學術交流,這無疑會阻礙中醫的傳承和發展。

李文友認為,用數字化方式打開中醫診療“黑箱”正是古老的中醫彌補缺陷的出路,不失為中醫的一種變革。大經中醫智能化平臺在幫助名老中醫診療經驗傳承的同時,推動了這種變革。

當被問及名老中醫是否會排斥數字化,李文友的答案是否定的,“很意外,名老中醫確實很願意擁抱數字化,”名老中醫是最不願看到診療經驗失傳的,李文友認為,只要以專業的方式與名老中醫溝通,後者的態度並不會成為中醫數字化的阻礙。

李文友指出,大經中醫花費大量精力研究中醫思維,並基於中醫本體做數字化。“我們所做的,既是在變革中醫,更是在傳承中醫。”李文友感嘆道。

“AI+小中醫”等於名老中醫

中醫流派條塊分明,不同的流派之間觀點甚至會相左。

例如,丹溪學派認為,人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主張滋補養陰;而攻邪派則認為“邪留傷正”,主張發汗、嘔吐、泄下三法。如果強行按病種將名老中醫辯證思路統一,無疑會出現混亂。

對此,李文友的解決方案是按照不同名老中醫的思路分別提取診療思維鏈,完整記錄患者體征、癥狀和名老中醫的辨癥結論及處方。在應用端(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系統會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生活區域等個體情況將名老中醫診療方案進行排序後,推薦給小中醫輔助診療。

完成數據采集後,即進入應用端的設計。李文友表示,大經中醫的應用端用戶有2類,一類是三甲醫院中醫科的年輕醫師,是為“復制”,另一類是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師,是為“下沉”。

李文友指出,即使是在公立三甲醫院,名老中醫的資源也非常有限,而“師帶徒”的傳承方式效率低下。

三甲醫院中醫科的年輕醫師所能獲得的名老中醫幫助其實很少,大經中醫智能化平臺的臨床輔助決策功能能夠讓年輕醫師在臨床真實的診療工作中應用名老中醫的經驗。

接診後,年輕醫師按照系統的提示進行中醫四診,並將四診數據輸入大經中醫智能化平臺,系統會模擬名老中醫的思維進行辨證論治,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自動篩選出最適宜的2-4條治療方案供年輕醫師借鑒。

李文友表示,由於大經中醫平臺上線僅2年多時間,積累的醫案數量尚有限,所以系統尚不能精確推送唯一的最適合患者個體情況的治療方案。未來,當平臺學習足夠多醫案後,輔助決策功能將成為真正的、高水準的智慧中醫。

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師接入大經中醫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的方式與三甲醫院中醫科年輕醫師相同。

李文友認為,隨著分級診療的深入,智能化的決策輔助對基層醫生很有必要,市場需求也很可觀。

“辨證論治”臨床思維發揮作用

據介紹,中醫的診斷主要靠癥狀和體征,需要用語言來描述,同一個種病,不同的老中醫先生有不同的具體思維方式。顯然,挖掘名老中醫的經驗是一個非常難做的事情。

李文友表示,在基礎工作方面,大經中醫用了大量的精力做研發。“我們用了各種各樣的算法、技術,最後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們現在有近百名全中國最頂級的名老中醫的經驗傳承合作,而且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可,這一點讓人感到驕傲。”他說。

他強調,埋頭苦幹的過程中還要註意方法論。“一開始我們把精力花在技術算法方面,後面我們意識到還需要關註對中醫本身的這個認知上。”他表示,每個名中醫師或流派的臨床思維有個性的地方,也有共性的地方,即中醫常用的“辨證論治”臨床思維。

*辨證即把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顯然,提升對中醫的認知有利於更好的設計智能化系統。據悉,大經中醫已開發了中醫術語規範化技術、中醫癥狀和體征的自然語言識別技術以及中醫智能化辨證模型等,除了能夠準確辨證,還能辨識兼證,達到了較高的辨證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大經中醫也及時推出了相關的診療輔助方案,以幫助前線抗疫。其產品也入選了國家工信部首批34個“有助於疫情防控的人工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此次疫情會給中醫智能化帶來很大的機遇。”他說。

據李文友介紹,大經中醫的客戶範圍較廣,商業模式也較靈活。區域的衛健委、中醫藥管理部門、中醫醫聯體或醫共體、大小醫院(中醫醫療機構、綜合醫院)、社會化的中醫診所等都是其目標客戶。

據悉,其合作夥伴目前已經包括廣東省中院、江蘇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院、上海龍華醫院等。

此外,針對不同的用戶,其也提供不同的系統部署方式:可以支持與醫院的HIS系統連接,針對社會化的診所,也可提供雲服務,客戶只要申請一個帳號就可以使用服務。“我們現在部署在中醫院的都是全科系統,差不多涵蓋了現代醫學的十幾個系統,包括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差不多涉及種常見病。”李文友補充說。

結合豐富的產品形式,其商業模式也較多元:首先是可作為醫療信息化產品,賣給醫院,每年收取運維費。此外,也可以進入醫院的診療運營服務,實現診療費用分成。最後在供應鏈方面,因系統和藥房可連接,所以其在中藥企業銷售方面也會有一定的收益。

據李文友透露,目前,大經中醫總共完成了兩輪融資,主要資金來自於產業投資:第一輪兩千萬元融資,第二輪為五千萬元融資。

大經中醫介紹

智慧中醫輔助診療平臺

醫療健康

業務描述:

老中醫經驗智能化傳承和臨床輔助決策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集成了眾多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用於區域智慧中醫平臺建設、中醫醫聯體建設和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業務包含了名老中醫、教材、指南、文獻等內容,涉及骨傷、皮膚、五官、針灸等學科。

產品介紹:

-產品服務

1.產品:大經-名老中醫經驗智能化傳承和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包含結構化診療數據記錄、數據統計分析、大數據挖掘、臨床輔助決策和知識庫功能,可用於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和中醫醫聯體建設以及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的診療水平。

2.服務:為省市區域、中醫醫聯體開發智慧中醫大數據平臺。

-平臺

1.三甲醫院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用於工作室內名老中醫及其團隊的診療數據記錄、診療數據統計分析和診療大數據挖掘。

2.賦能基層,提高基層醫院醫生診療水平,讓小醫生開出大師級處方。

3.省市級區域的智慧中醫平臺建設、中醫醫聯體的智慧中醫平臺建設。

4.中醫住院醫師規培學習和中醫院校在校學生學習。

產品特點:

1.區域系統:開發費+維護費模式,其中維護費可以按時間+用戶數收費,也可以按點擊量收費;

2.單體醫院、醫聯體系統:開發費+維護費模式,其中維護費可以按時間+用戶數收費,也可以按點擊量收費;

3.民營門診部、診所系統:(1)授權加盟經營,按年費/月費模式;(2)按占股分紅;(3)智慧藥房藥費分成。

收入來源:

1、技術資源(合作研究):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證研究院;江蘇省中醫院;上海市中醫文獻館。2、名老中醫資源:系統已納入50名省級以上(大部分為國家級)名老中醫的多個優勢病種的診療經驗,涉及內外婦兒五官骨傷針灸各科,並獲得名老中醫授權。目前正在與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合作總結名國家級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

官方網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ix/57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