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新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结合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论与临证经验,总结出“饮膳四要”,对病人做日常宣教,劝诫病人改变观念,防患于未然。
本期专家赵法新: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也是万修堂中医第六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5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
饮食:既能养人,也能伤人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赵法新教授治疗过很多脾胃不和的病人,他看到了食物的“两面性”——饮食既能养人也能伤人,这就好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中医学又把饮食作为致病因素之一。
食物进入人体,必须经脾胃消化吸收,方能发挥其营养作用,饮食成为致病因素,必先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就可引起许多疾病。所以,人一生不能离开饮食,但如果饮食不节,就难免多次不同程度地患上脾胃病,有些人甚至死于脾胃病。
“饮膳四要”是个系统工程
每个人一生平均吃掉70吨食物,在“吃喝”这件事上,人类消耗的时间、精力、能量很多。比如,我们首先要获取食物、准备食物、享用食物。然后,又要消化、吸收、排毒,这些生命活动占去了人类生存的大部分时间。
吃喝并非小事,应当遵守规律,科学用膳,保护脾胃,节省能量,为其他生命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尤其要使排毒常态化,以确保健康。
所以,这“一进一出”是个系统工程,谓之“饮膳四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吃喝?如何排毒?
饮膳四要之一:吃什么?
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并非人人皆知。
“粗茶淡饭保平安”,这句俗语道出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科学观念。中医经典《内经·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种观念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膳食结构暗合。
2五谷为养
以五谷杂食,粗细搭配,成分互补,营养全面,切忌单一,忌偏食、挑食。民谚说得好,“吃不全,长不圆”即此谓也。米、麦最能健脾养胃、补肺气、助五脏、厚肠胃。
尤其是以小米、玉米煮粥,调中开胃,皆可长久食用。以五谷固后天之本,奠定人体健康基础,故曰“五谷为养”。
3五果为助
五果包括水果、坚果等。其中芝麻、核桃仁,滋肾填髓,益智健脑,补肺气,益肝肾,养阴血,润五脏,坚筋骨,明耳目,乌须发。
新鲜水果易消化,好吸收,营养丰富,含维生素、热量等,以助营养保健之力,故曰“五果为助”。
4五畜为益
五畜包括畜、禽、蛋、鱼、虾等肉类食物。这些食物提供油脂、热量等,以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大益于人,故曰“五畜为益”。但适量为宜,过而为害,正谓:“五畜适为宜,过而害非浅。”
凡脾胃虚弱者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在满足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的情况下,消耗的能量越少,用于其他生命活动的能量就越多,就有充分的能量用于排出体内毒素。
同时,动物性食品不含膳食纤维,不利于排便,与各种主要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物食品消费量大增,各种“富贵病”呈快速上升的势头,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不乐观,当前临证最多见的“积热综合征”与此有直接关系,值得警惕!
5五菜为充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他的观点与民谚“糠菜半年粮”、“粗茶淡饭保平安”之说互为印证。
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以补充营养。蔬菜必须新鲜多种,黄绿红俱全,才能优势互补,营养全面。故曰:“五菜常为充,新鲜黄绿红。”总的来说,食物越新鲜越好,越天然越好。
饮膳四要之二:喝什么?
固体为食,液体为饮,合称饮食,水是饮食的重要成分,饮食中的水占20%,约ml,再补充ml水,才能满足人体一天需水毫升的生理需要。
喝水,白开水最好。有人热炒碱性水,这又有什么意义?不要偏信“概念水”。只要水是安全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就可放心饮用。
固体之食,难消化,充饥饱腹为其长,但也需与汤粥之饮搭配,才为合理、舒服,故有“原汤化原食”、“吃饭先喝汤,苗条又健康”之说。
比如,汤、粥、羹、糊、茶、酒(江米甜酒、黄酒)等,解饥渴、益脾胃、易消化、好吸收、富营养,这些对老人小儿及脾胃虚弱、大病初愈、消化不良者,最为适宜。
饮膳四要之三:怎么吃喝?
临床多年,赵法新见到很多患者“不会吃饭”,正所谓“不会吃,病恹恹”。许多病,确实是吃出来的。
1饮食有节
节者,节制、节律、规律也。所谓饮食,固体为食,液体为饮,合称饮食。固体之食,难消化迟,充饥饱腹为其长,脾胃强健之人为宜,但也需与汤粥之饮搭配,才舒服,故有“原汤化原食”“吃饭先喝汤,苗条又健康”之说。
三餐合理,食勿过饱,未饱即止,七分正好。早餐宜早,质量要高,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糖类为主,以确保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赋予人一天学习和工作充沛精力的能量。
午餐宜好,以碳水化合物、高能量为主,犹如充电、加油,利于下午继续工作。晚餐宜少,利于睡眠(“胃不和,卧不安”)。夜餐并不好,即使需要,也应少。
2细嚼慢咽
常言道:“细嚼慢咽,消化过半。”足见咀嚼的重要性。咀嚼是开启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咀嚼是机械、化学消化的综合,既能刺激唾液分泌,助消化、抗菌、防癌,又能开启下道工序,令胃液加速分泌,准备接受食物,利于消化。所以,咀嚼的过程不能少,切忌狼吞虎咽。
3温度适宜
医书经典明确告诫,饮食不可太热太冷,以免伤及口腔、食道、胃黏膜。
胃喜温润,不吃冷冻、冰镇食品。寒伤中阳,败胃气,引起胃痛、吐泻、消化不良。饮水亦如此,温度30℃~40℃为宜,接近人的体温,符合生理需求,既解渴,又舒服。
饮膳四要之四:经常排毒
陆拯《毒证论》说“毒生百病”,明确指出毒邪致病。所以,要排毒常态化,确保健康。凡能致病之邪,皆为毒。
1大肠
大肠是藏污纳垢之所,是最大的排污管道。“大肠者,传化物而不藏。”肠道内环境复杂,最先老化,机能若减退,影响消化、吸收、排泄,故有“人老肠先老”之说。便秘、梗阻、积热、毒瘀,毒无出路,必然通过肝肠回路重吸收,加重肝肾负担。
要保持大便畅通,常排毒,以求肠中清,益于养生。现代研究发现,粪便长时间积于肠内会发酵,产生亚硝基化合物、甲基吲哚、苯丙芘等多种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机体防御机制的核心,对全身所有细胞进行监控,围歼异己之物,收集废物,通过错综复杂过程分解并排出体外。故维护淋巴系统机体防御机能的完整非常重要。
定期单一饮食,以最好消化的新鲜果蔬汁满足营养,减少摄入动物性食物,以节省用于消化的能量,腾出更多能量用于淋巴系统的清洁和复原。
赵法新的五字诀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赵法新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积滞、疳积三者,名异源同,互为因果,因脾虚而厌食,因失运而积滞,因气液耗伤而成疳积。病情逐步加重,重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必然造成儿童营养缺乏症。同时,慢性脾胃症患者病程长、失治、误治、反复缠绵者不少,尤其自幼就有胃肠消化不良更为多见,追根求源,多因自幼积滞、疳积,失治、误治造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要防治诸多脾胃病症,应当从小儿抓起。因此,赵法新教授创立“防、健、消、养、补”五字诀,贯穿于治疗小儿厌食、积滞、疳积症的全过程,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侍诊,聆听教诲。现将其“五字诀”内涵及其运用总结如下。
1防患于未然,犹筑城御敌
防,即针对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处处注意保护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以预防厌食、积滞、疳积诸症发生。
婴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既营养丰富、寒温适宜、方便安全,又能提高免疫力。如脾虚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加之母乳不足,3~6个月龄时,可适量添加辅助食品“莲肝糊”(莲子肉粉、鲜肝粉、牡蛎粉、山药粉、面粉等,均炒至微黄气香),既健脾益胃、固后天之本,又能补锌增钙、开胃进食。用沸水冲调成糊状,一日2~3次服,与哺乳间隔。或有腹泻,兼夹乳瓣、绿便者,为胃肠积热,当于助消化药中兼以清热之品,黄连偏于苦寒,唯药食兼用之车前草、蒲公英、马齿苋清热利湿、凉血止泻为宜。半岁时可添加“婴儿全养糊”以养胃健脾、补肾益脑,广食性,不偏食,逐步由哺乳向杂食过渡。或可选用民间食疗方法“鲜肝泥”(鸡、兔新鲜肝脏,除去胆囊,加白糖适量研如泥),沸水冲焖至熟,香甜可口,趁热服(冷凉则有腥味,难服),既能适时补充锌元素,又能增进食欲,预防厌食、消化不良症发生。
3~6岁的幼儿,生长发育较快,营养要丰富,更要注意饮食调护。如有感冒,应及早服板蓝根颗粒,以清热解毒即愈;不便口服者,可改为直肠给药途径,如“肛注退热速”(柴葛解肌汤加减),或外治以“退热擦剂”(桂枝、苏叶、生姜、羌活蒸流法加促透剂制成),涂于前胸后背、腋窝、颈项、五心,内外合治,引汗解表,谓之“接汗法”,凸显外治优势。若必用解热镇痛、抗菌消炎类西药时,亦可选择直肠给药途径,既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酸碱消化液降解药效之弊端,又防止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可减轻肝脏负担,同时解决了小儿服药难题。
以上方法均能适时、安全、有效解决问题,又可保护胃肠功能,以预防脾胃病及小儿营养缺乏症发生。此“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之谓也。
2健脾正气旺,能食而不伤
健,即健脾和胃,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以充气血之源、固后天之本,正谓“胃中元气盛,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胃主纳谷,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后天之本。婴幼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3~6月龄时,当平补脾肾,以固先后天之根本。始服“怀山药粥”或“鲜山药泥”(熟山药捣泥加米汤油调成稀稠合宜之糊状),最为合宜。怀山药,药食兼用,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补气养阴,补而不滞,且能健脾,滋而不腻,又能利湿,滑润之中,又兼收涩止泻,故《本经》列为补肺气、健脾胃、益肾命之上品。现代研究表明:山药中富含皂苷、黏液质、淀粉、氨基酸、糖蛋白、维生素C等20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对人体有特殊保健作用,山药中还富含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淀粉的化学分解消化,营养丰富,最易消化吸收,尤有固涩大肠之功。故婴幼儿取其补气健脾、益肺养阴、固肾命之功最为合宜。切忌片面强调补而过早吃肉,造成消化不良,如因脾虚便溏、腹泻、消化不良,可首选婴儿素、莲肝糊、参苓白术颗粒等内服,以健脾益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达到脾健而清阳升,胃和而浊阴降,则升降有序,纳运如常,气旺血足,邪不可干的目的,以预防厌食、积滞、疳积的发生。正所谓“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3消积祛其邪,邪去正自复
消,即消食、化积,调畅气机,令邪去正安,以复胃肠功能。婴幼儿脾胃虚弱,易虚易实,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极易发生厌食、积滞、疳积等胃肠消化性病变。盖胃肠属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泻为补。故根据不同病情,选用消积、导滞、化疳、通腑、泻下,攻邪为法,视病情轻重而权衡变通,令邪去正复,纳运复常。厌食初期轻者可服健胃消食片,重者服“新曲片”(神曲加苍术、白术、枳壳、藿梗、苏梗、鸡内金、砂仁、良姜、山楂、三棱、莪术,发酵而成,加辅料轧片),以醒脾开胃、消食化积,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力。若食积不化,气滞血瘀,形成积滞而见厌食、饱胀、胃痛、吐泻、流涎、口臭、盗汗、低热、伏卧不安等症,可用消积散、疳积消颗粒,以消积化滞,令腑气通畅,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即可恢复。若积滞胃脘,化火成毒,阳明热盛而见呕吐、口渴、口黏、口臭、口疮、咽喉肿痛、高热、大便秘结者,急则治标,先服汤剂(大黄、枳实、炒莱菔子、槟榔、川朴、连翘、蒲公英、丹皮、赤芍、黄连、栀子等)以消积导滞、通腑泻热、益阴排毒,积去热退,继服养阴益胃,用沙参麦冬汤和疳积消颗粒,以资巩固。若积久不消,化热伤阴,出现面黄肌瘦、唯腹独大,发枯成绺,低热盗汗,疳积已成者,此久病正虚,治当从缓,慢病微药,徐徐消补,不求速效,但求缓功,可用“疳积消颗粒”,功能消积化疳、益胃养阴,既增食欲,又促吸收,补锌增钙,有利康复。正所谓“邪去正自复”。
3养脾胃阴阳,复后天根本
养,即养胃益阴、健脾升阳,促进消化吸收。胃为燥土,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得阳始运。婴幼儿脾胃虚弱,易虚易实。食积伤胃害脾,化热耗阴伤液或吐泻大伤胃阴,阴伤则胃燥而气上逆,不能纳谷消化。或病至后期,阴伤液枯,气阴双亏,皆当气阴双补、养阴益胃、滋润降逆,首先以水果粥(梨、苹果、山药、小米或大米)甘酸化阴、养胃益脾,食疗食养,同时频服一贯煎、滋胃膏(沙参、寸冬、玉竹、山药、白芍、甘草、枇杷叶、粉葛、饴糖),令胃得滋润而逆气自降,则胄液分泌旺盛,自能消化。令脾得阳始运,则脾气旺而清阳升,脾胃合德,升降有序,纳运复常,后天之本固矣。
5食补胜于药,民以食为天
补,主要指食补。常言“药补不如食补”。在治疗厌食、积滞、疳积的同时,配合食疗食补,养胃健脾,益气补中,正如《千金要方·食治》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故以各种粥类最能益胃健脾,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可选用莲藕大枣粥(莲子粉、藕粉、大枣片、大米等)、江米山药莲子粥(山药粉、莲子粉、江米粉等)、山药鸡子黄粥(张锡纯方:山药粉、熟鸡蛋黄)、鲜肝泥、山药泥等。粥之做法,甚有讲究,文火慢熬,令稠者愈稠,黏者愈黏,黏稠之性,最能留恋胃肠,益胃养阴,健脾助阳。
30天速成家庭医生,就关加入麦冬中医交流群,有专业中医大夫免费讲解各种病情,识别下方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北京中科医院荣获品牌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