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一位当事人对我反馈了一些对咨询过程的感受,其中不乏肯定和感谢之意,当我听到那些话,心里也升起了一些感受,当时就想到了中医脉诊中的一个词——“胃气”。接下来,立刻联想到关于“反移情”的一些规律……这个“胃”不是日常口语中的“胃”,“气”也不是物理含义的“气”,而是一个用来形容脉象在医生指尖的一种“感觉”。用白话来形容,大概近似于:温和、踏实、稳定、柔软却不乏力量的生机……内容很丰富吧?可能多数人会感到不解:手指搭在手腕上,哪来这么多体会?说指尖的“感觉”,而不单单是“触觉”,是故意的。因为脉诊恐怕不单单是触感,而是还包含着一些更“玄妙”的东西。举个例子,前不久给我家母上大人搭脉,手指一触到她的手腕,我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脏不规律地跳动了几下,有些不适感,立刻联想到一个医学名词叫“心悸”,正在想是否要问问她,她就先开口了,说:最近几天经常感到心悸……同开头的例子,当时也是马上联想到自己的本行,跟“反移情”有关的一些东西……中医脉诊博大精深,我只是个感兴趣的外行,所以上面这个例子的重点并不是过程本身,还是由此想到的关于咨询的一些事,以及其中与中医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先接着说第一个例子的“胃气”。中医有句话叫“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脉象,不再有常人那种有弹性却不过于尖锐、有力量却不过于猛烈的特征,那么这个人就已经“命在顷刻”了;反之,如果脉象还是有着“柔和”的特征,来去都有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的“过渡”感,而非或枯涩或暴烈的尖锐或突然感,那么就非“死脉”。这跟“反移情”的关系是什么呢?不同的当事人对咨询师表达感谢/认可/信任时,带给咨询师的情绪体验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有时带给咨询师的可能是紧张和压力——似乎自己非得回应些什么;有时可能是不知所措——不确定自己该如何反应;有时可能是志得意满——有点儿“自我膨胀”的感觉;有时又可能是心虚不安——近似于“受宠若惊”,等等……就把它简化为“感谢”吧——同样一句感谢,却可能令听者产生无数种不同的体验。假定咨询师自己内心够“空”,那么这些迥异的感受,才是当事人真正在表达的内容——“潜意识”的内容。正因此,“反移情”才如此地重要,重要到动力取向的核心的地位——因为“潜意识”,才是精神分析视角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区域。在第一个例子里,我面对的那一幕“感谢”,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和煦的阳光,它没有让我产生任何我们双方不平等的感觉,我能感到对方是稳定、有力量的,但对方的力量并没有让我感到压力或威胁,而是在边界清晰的关系背景下,被对方散发出的力量“滋养”的感觉——如同一个长大成人的孩子,在以自己的方式“反哺”父母时,父母体会到的欣慰和感动……所以第一个例子的联想是:如果当事人带给咨询师的感觉如同中医脉象描述的“胃气”——柔和、稳定、有力、温暖,那么在那一刻,当事人的内心就处在一个非常平衡、完整的状态。反之,如果当事人带着或焦虑、或讨好、或掩饰着愤怒、或隔离着情感的状态,说出同样的那句感谢,咨询师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举个视野更广的例子:当咨询师面对非常趋近于精神病性心理结构的当事人,反移情的感受就类似于“无胃气”的脉诊——极端、躁动、尖锐、破碎。因为越接近精神病状态,内心的协调和缓冲能力就越糟糕,于是外显行为就不可遏制地传递出同样的情感状态;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就像前文描述的,有些人只要往那儿一戳,接近他的人就会感到如同浸泡在温水里,安全、温暖、放松……这种人基本上已经不是人,而是达到了老百姓说的“菩萨”的状态……如果一个当事人,在很长时间里都能稳定地让咨询师体验到类似“有胃气”的感觉,那么这个咨询就已经完成了使命,到了“相忘于江湖”的时刻。第二个例子,再补充一个联想:相传华佗诊病“望而知之”——望而知之谓之神,确实已经到“神乎其技”的程度。不过这个“望”恐怕并非仅仅是用眼睛“看”——就像脉诊并非仅仅用到触觉一样,就算没有达到佛家说的“阿赖耶识”的境界,至少也有类似的影子了。可能许多相当有经验的咨询师都有类似体验:有时初始访谈一照面——真的是字面上的“一照面”、而无需任何语言交流,当事人散发着的情绪背景,就已经在内心形成了印象。这无关逻辑推理、纸面知识,只是如同卖油翁手里的勺、庖丁手里的刀,足够空灵且专注,一切了然于心——只不过对咨询师来说,要达到庖丁或卖油翁那样,几乎“总是”保持在那个频道上,非得有几十年的修炼不可。摸到那个边和维持那种状态,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所以相对于咨询师努力看书、听课向外学习,我说句不中听的实话:舍近求远、买椟还珠。珍惜每一次感受的机会、尽力专注体验每一瞬间的反移情,那才是正经。
一切离开自己身体、心灵之外的东西,其实都是狗屁。有人追捧传说中释迦摩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某位高僧的回应是:一棒打杀了!——想去外面“寻”佛?老和尚替你一闷棍干掉他,让你安心回到自己,去修炼“成”佛……听不听得进,只能看自己造化。咨询师的修炼,会把自己变成一个“人形探测器”,脉诊用“手”、咨询用“心”——为什么古代中医许多都会练功夫?因为静心、修身,二元一体。身体敏锐了,对病家的感知才会更敏锐。心理咨询师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心”的敏锐度。最直接的训练方法,就是去感觉。而在咨询过程中,更是一刻不能松懈——但却始终都要“放松”,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始终觉察着反移情,无需“追寻”任何东西,觉察得够多、专注得够深,该来的东西,自然会来。说到身体的修炼,还真有些东西一直想说。说不定对有些人会有用。不过自己也就一点粗浅体验,往往躁狂劲一过,就又缩回去了……顺其自然吧。永远只能做到能做到的事。有些时候,只能装乌龟慢慢爬,花时间学习面对消沉和无力……最近常常对自己写的文章不满意,所以产量很低。感到有些对不住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白颠风病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