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话中医养生与防疫

明天12月22日将迎来冬至节气,“至者,极也”,冬至和夏至是自然界出现“至阴至阳”的时间。冬至日是阴阳二气转换之日,是“一九”的第一天,冬至以后,阳气渐生,阴气渐减,白天逐渐延长,夜晚逐渐缩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节气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称“二分二至”,而最关键的节点就是冬至和夏至。中医学理论认为冬至是天地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发的时节。人体的脏腑阴阳之气与天地自然的阴阳转化也与之相应、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即顺应天时。

冬至在养生学上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冬至一阳生”、“冬至一阳来复”的说法。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强则寿,阳衰则夭”,人之阳气受之于先天父母与后天养护,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命即是养阳,养生亦即是养阳气。而冬至时节的养生保健异常重要,护养初生的阳气,并使其逐渐壮大,达到“阴平阳秘”(平、秘,即平衡的意思),才是祛病延年养生之本。

冬至时节,除了应当早卧晚起,不妄作劳,避寒就暖及怡情养心之外,冬至也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萌发,此时进补最为适宜。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总体宜食温性食材,少食甚至远离辛辣燥热及寒凉食材,个性化的食补对于养护初阳,平衡人体阴阳、增强人体正气是非常重要的。

《黄帝内经·素问》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指人体阳气具有固守人体安全并抵御一切外邪的能力。中医将这种阳气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可见人体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邪难侵。

结合时下我们北方锦州地域的新冠疫情特点,目前中医界多认为病机特点以寒为主或兼风兼燥兼湿,多为太阳证或太少两感证。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由于人体卫阳被遏,初期可见发热恶寒、无汗、肢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症状。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因此感染初期,万万不可应用寒凉之药(如某种清瘟胶囊等),否则更易损伤阳气,甚或导致危急重症的发生。《黄帝内经》也很早就提出了“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的治疗法则。由于寒邪极易侵袭阳虚之人,而中医艾灸疗法和“三九贴敷”疗法是温补人体阳气的最佳方法。

艾灸疗法具有:1.温振阳气,扶阳固脱,调节阴阳;2.调和气血,温经散寒;3.行气通络化瘀;4.拔毒泄热及防病保健养生等功效。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记载“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可见艾灸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而抵御“疫气”的侵袭,能够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

中医学理论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冬季人体阳气潜藏甚或虚弱,新冠“疫疬之气”正是借此冬季时令而致迅速传播蔓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补助人体阳气乃是目前防疫抗疫的关键所在。

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尤其冬至之后,普通人群可选择关元、神阙、足三里、大椎、中脘、太溪、涌泉等穴位,在家每日施灸,每次可选择2~3个穴位,每次15分钟左右。有条件的人群可在中医指导下,因人制宜辨证选择隔物灸或督脉灸可获得更佳效果。艾灸疗法可激发、温补人体阳气,增强人体免疫力,能够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减轻患病后的症状及促进身体康复。(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zaix/11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