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与光明
不知各位看过《曾国藩家书》否?这些前辈的心中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做不了官,没关系,回家写毛笔字。做了官,没钱、挨骂、还被诬陷,也没关系,出来看看荷花,回去打打坐。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上了一天班,忙到头晕脑胀,下班路上也是人声鼎沸。你拐个弯,走到树林里,走到晚间天坛公园、紫禁城河边,或者,昨天下了雨,早上走在引水渠河边,是不是有沁人心脾的感觉?远远看到那片绿地,还没有走进去,就觉得有一种清清凉凉的气流过来了,这个就是交感。
官员在官场搞得没头绪,诸事不顺。下班路上有荷花,看一眼,这个荷花的气,清清凉凉、疏疏透透的就过来了,世间的烟尘和心火就淡了下去。这就是转化气质。
即使困在家里,没有荷花、没有绿地,但是心里可以有荷花,有光明,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往来古今之圣贤,有万古不变的道与心。
难道教化只是在于圣人的语言吗?其实万事万物都是教化。是气化,也是神应。
古书里常常谈到“天”、“天道”、“君子”、“大人”,这不仅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更是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何谓“君子”?敬天爱人,自正、利他,不以名利声色为大,但也不错过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时机,这样的人不会刻意炫人耳目,抱朴含真、和光同尘。
何谓“大人”?受命于天,悬命于民,民有所忧,为之思,天佑所缺,为之计,担当国家命运、人类文明的成熟之人,禀受天命,顺应历史潮流。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人”。
曾国藩、王阳明、孙中山、南怀瑾都是这样的“大人”与“君子”。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贤君良臣何尝不是?
即使被困牢笼当中,想想那朵“莲花”,永远都在心里,这就是有道的古人、前辈,他们的精神空间比我们要大得多,心所能到的地方,也比我们要开阔得多,也自由得多。
在物质上,科技上,古人没有我们现在的能力和实力,但在心智和精神心灵部分,我们会不会低估了古人?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书本、出版物、没有那么多理论、新概念、媒体;读书人、庶民们心里常有的观念是“仁义”、“孝道”、“天理”、“守正”、“务本”、“王法”……
上有日月星辰、五行七曜,下有山河大地、风火雷泽,前有列祖列宗、贤圣侠义……,这样的心境和天地、这样的世界和生活,会不会更安心,扎实?
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的医道
年在我天津读书的时候,有一次经过一处道观,门口牌楼上两边刻着“德配天地道法自然”。心里一动,不知道触动了什么。那时候我在北京天津两边跑,既要读书写论文,还要上班还房贷,偶尔打打坐,常常学英语,心里急切切,前路茫茫然……,忙得心里连立锥之地也没有。
不见天地,不近自然、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在书本中找出路、在思维里辩真假,总是不接地气。心里虚,身体也虚。
虚了之后,就开始不由自主的找“相”,有文化的相,有精明强干的相,有蛮力暴力的相,有大师相、修行相、处子相……,或者以物质为寄托,买豪车、贷款撑房子……
慢慢的,感受开始麻木封闭,活泼泼的生命,就僵硬在这些个相里了,神僵硬了,然后气僵硬,身体当然就僵硬了。
形气神僵硬之后,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也就僵硬了。然后呢,就会强烈地认同、去推行一样东西,或者强烈地去反对一样东西,这就是一个偏执的状态。
在这个偏的状态下,一切层面的偏听偏信、妄作妄为都有可能。拿佛家的说法是“身口意”多有“贪嗔痴”之造作。
那这个时候肯定会有很多身体的不舒服、心理的不畅快、思绪的不清楚、关系的不情愿,于是找医生。
中医,其实是怎么让这个“神气形”偏的状态再回来。
回来了叫“中”或“和”、或者“常”、“平”。
自己怎么回来呢?有没有不靠医生的办法?
有的,什么东西让你感动?心动的时候,不要放过这个瞬间。难过、尴尬、面红耳赤的时候,不要放过,不要马上去看电影、听音乐、找个哥们喝酒。这样就像刷屏一样,把“回心转意”的机会刷掉了。
每次这个“向回转,往内看”起来的机会来的时候,当下留意到,慢慢来体会。
所以治病不仅是吃药、扎针,也不仅是食疗、导引。不仅仅在这些具体的方法。治病是调中和、调平常、调柔身心,你去体会这个人,他怎么看他自己?怎么看这个世界?他的生活怎么安排?常常跟哪些东西交流?跟哪些东西完全没有交流?他的居处环境、所思所想、学业职业,亲朋好友是什么样的?
这在传统医学里面叫通达“天地人”三才。
在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大医习业》里,他谈到了高明的医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这是经典理论部分,“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这是历代高明医家的著述与医案。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这是旁通相术、风水、祝由、占卜……,“如此乃得为大医”。
接着孙真人又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医生看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像瞎子一样,举手便错。“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除了熟读经典,揣摩各家医理,专研细致,还需要博览群书。“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这也是古代学子的必修课。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三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孙思邈乃唐人,所以举出这三本汉代的史书,我们现在是天下一家的地球村,医生碰到的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国外来中国看中医学中医的越来越多,要补的课就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了,如何用来者的语言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来表述中医的理趣,这是需要增加阅历、经验的功夫。
下面孙真人又推荐了一系列学习的内容:“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内典》就是佛法,释迦世尊49年所说的一切法;《庄》《老》,就是《庄子》、《老子》;“五行休王”,是五行学说在中医实践的应用,主要是用于预测判断病人的病势盛衰,生死预后。“七耀天文”,又作“七曜”,指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五大行星,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星象的运行变化与地球气候、人文政治、物产灾变和疾病健康的规律。《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原理由此而出。
以上这段《大医习业》,其实是孙思邈先生本人的学习成长经过。老先生是过来人,通晓经典,天文、地理、术数、丹道、佛法、祝由,乃至中医各科、采药、制剂、脉法…样样精通,最后还活了多岁,所以后世尊为“药王”、“孙真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千金方》。
李辛《经典中医概论》36:道术与心物:传统医学的源头、正脉与歧路
本连载已汇集为《经典中医启蒙》,将在立品图书出版。
敬请留意。
主讲人:李辛地点:北京辛庄师范文字校对:甘露泉青莲甘草·巴比奕阳文字整理:定鱼知楽昨夜西风庞贝之石蝶儿采三影窗外别名鼗黑猫三界蓝色玫瑰编辑:光明丫校对:李辛
作者介绍
李辛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
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现任上海自道精舍、上海熙和堂诊所顾问,北京东源文际医疗顾问,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天首达脑科学研究所顾问。
著有《TraditionalChinsMdicin:BacktothsourcsforaModrnApproach》(年,瑞士)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立品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