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话中医养生

11月7日我们迎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立,始建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即是指一年的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均是古代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节气。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坼:chè,裂开),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夺:jí急速夺去;qì屡次夺去。),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四气调神”的“四气”,就是指春、夏、秋、冬之气,指生、长、收(杀)、藏之气。“调神”讲的是人的因素。人怎么在春三月适应这个生气?怎么在夏三月适应这个长气?怎么在秋三月适应这个收(杀)气?怎么在冬三月适应这个藏气?这就提出了如果想健康长寿就要注重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观点。时下许多人都很重视养生,但大多数人对“养生”的概念只是表面地理解为“养护生命,养护健康”。而中医养生更强调“天人相应”、“顺应天时”。《素问》这篇文章又阐述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古通“悖”,违反、违背,音bèi。)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是故只有注重春天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才是懂得了中医养生的真正涵义。

冬三月怎么养藏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无扰乎阳”,指的就是冬三月阳气已经在闭藏了,不要再打扰它。就像我们睡着了,再被打扰醒,会是什么滋味呢?如何做到“无扰乎阳”呢?这篇文章讲了四个方面。其一,慎起居。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睡觉本身就是一种养藏的状态,冬三月强调养藏,睡眠的时间就要适当地延长。中医常说天人相应,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与天相应。天地在这个时候收藏,你也应当在这个时候收藏。现在许多人晚上经常熬夜,白天睡觉,这就不相应了,是阴阳颠倒了,这对身体肯定不利。年轻的时候也许没感觉,等到年纪大了就会有感受。其二,调情志。冬三月的情志应该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里的“志”是指心志,就是心的志向,再者是指情绪。古籍《左传》里面将喜怒哀乐好恶称作六志,我们把它统称为情志。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都指的是藏。所以,这个时候的情志要做到内敛、收藏一些,避免情绪波动及外向释放。而“若有私意”也应做到“若已有得”。总之,心志和情绪,应该伏匿,不应该张扬,这样才有利于养藏。其三,适寒温。冬三月要“去寒就温”。寒为冬气,寒为藏气。冬天,特别是在北方,人们都要身裹棉衣、戴手套、帽子甚至围围巾,这些衣着就是为了保温避寒将整个身体尽量封“藏”起来。这个也是相应,与冬藏相应,也就是养藏。当然,去寒就温还包括其他保温防寒的方法。其四,节动静。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皮肤就是指皮肤的开泄。当人们激烈活动的时候,皮肤就开泄了,自然会汗出,汗出多了,就会耗气伤阳使气亟夺。冬三月是阳气闭藏的时候,这个时候皮肤也应该相应地闭藏,不要做过多的开泄。这就提示冬天的活动、锻炼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喜欢运动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应该多做静功,这样才与冬相应,有利于养藏。如果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来年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顺应自然的养生理念,顺应自然是中医因时制宜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医家据此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观点。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精)护阳为根本。立冬后阴气渐重,寒虽未深但也不能轻视寒邪的威力。气温下降,人体受寒,容易引起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寒性凝滞,易阻滞筋脉,不通则痛,颈、腰、肩、腿痛等痹证容易发作。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感受寒邪易导致如感冒、咳喘病、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因此,针对某些体质较弱的人群,在初冬可以进行中医药(比如:膏方)早期干预,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ysg/11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