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口蛊天地阴阳《道德经》有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自然属性要符合天地之道,才能健康。因此,中医治病,就是遵循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太过则损有余,不及则补不足。太过者为阳,不及为阴。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皆与阴阳相应,因此就有了太过、不及,也就有了损与补。《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形、气、精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文章《中医的精髓,全在《黄帝内经》的这段话之中》有提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后天之精藏在哪里呢?经文有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这句话就很明显了,人体之精,藏于五脏之中,在心为神,在肝为魂,在脾为意,在肺胃魄,在肾为志。神、魂、魄、意、志化生五气,所以成人之形。神魂魄意志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人身之形气,皆由他们来决定。为啥每个人的高矮、胖瘦都不一样,所展现出来的形态和神态都不一样?根本原因是由精(神魂魄意志)所决定的。精为何藏于五脏之中,是以阴养阳也,故静则阴生,是以养五脏之阳神(精)也。精藏于五脏,藏于阴,精伤则阴虚,阴虚则无法生阳,无阳则无气,无气则死。而补精,在于养五脏,五脏为阴,必补之以味,且需静养。五脏满则精自满,精满则气自化。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呈现得状态为阳盛阴衰之象也,其本质则是阳神(精)虚于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这就是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最好注解。替换一下,就是善补阳者,必于五脏中求精。那么为何“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呢?因为,此为后天之生化也。如果形不足,实际上就是气不足所导致的。那么为什么气会不足?就是因为五脏之精化气不足。此时为阴盛阳衰之象也,其实质是阴形虚于外。故温之以气,则阴阳平衡即可相互转化也。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这就是对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的最好注解。替换一下,就是善补阴者,必于气中求形。味、形、气、精,有可见者,有不可见者。气味藏于万物之中,可感知,却不可测量,为阴阳之神也。味生精,气生形,是阴阳化生万物之根本也。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五脏为何满而不能实?因为实则不能藏精也。满为五脏之体,虚为五脏之用。六腑为何实而不能满?因为满则不能通气也。空为六腑之体,实为六腑之用。五脏六腑,与天地之气交通,无非寒暑燥湿风火,水火金土木火而已。天地之间,所有可见之质,必先有形,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体即为器也,而器之成,必先有形。皮肉筋骨之生成,必先有魂神魄意志之形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骨髓生。精者,魂神魄意志也,此五者,阴阳所生也。精(魂神魄意志)发生变化,则人之形体也会发生变化。形变引发质变,所以才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阳气向外生长的过程,直至阳气耗损光,人则寿终正寝。反之,如果形之变化向内生长,那这个时候就会引发各种病变。无论是肝上长瘤,还是皮肤长痘,都必然先有其形,而后有其质。而究其根本,实则是由气之运行太过或不及所导致的。气的运动由谁来掌控呢?魂、神、魄、意、志。为何情绪变化,会引发各种不适?皆因情绪影响魂神魄意志,从而影响气的正常升降出入,所以形之变化随之改变,气血运行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已经生成的正常的筋骨皮肉,五脏六腑,某些部位的气血因为形的改变,导致原有的供应道路发生变化,有的地方过多,有的地方不及,各种病证就会因此出现。中医调阴阳是调什么?就是调神,调气,气平则神自平。用药用的是什么?就是气味,因此,用中药就是以气味调形精,损有余、补不足也。中医用药,所用的层面与西医用药所用的层面是完全不一致的。一个是作用于器质,一个是作用于形神。器质为标,形神为本。故,中医之长在于调形神,而西医之长在于调器质。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形神器质的结合。当然,中医自身也是有调器质的方法的,比如正骨,比如手术。今日西医肿瘤手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自有其一定道理的,这一点可以作为中医的补充,也许将会有新的探索和发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ysg/1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