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宁从2022到2023,如何提升我们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在年12月31日20:30-24:00,曾子第75派裔孙曾庆宁先生带来了跨年演讲,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思想盛宴缤纷呈现。

过往,一路狂奔,丢掉灵魂。

新的一年,找回自我,内外相合,方能重拾生机。

跨年演讲中,曾庆宁先生将自身见闻与学习修身的故事结合起来,用“九题”为我们讲述了儒家经典《大学》中蕴含的现实启发,以及21世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跨年演讲全文,与大家重温共享,希望也能引发您对生命、生机和文化的思考。

今天是跨年演讲,话题是生机。生机从到,大家也看得出来了,我也阳了。本来想要进入决赛圈的,那顶不住家里人都阳了,我就不好意思所以也阳了。从这个三年的疫情来看,我们也做了一个句号。

比如说我们从跨到,不仅仅是一年的结束。进入新的一年,其实是从国家到城市到社区到家庭到个人,也将掀开一个新的篇章。从到,在这个过程里面,最核心的词汇是什么?是生机。今天晚上的跨年演讲,我会从生机的角度,从九个话题来讲如何提升我们的生机。

一、从内在的机会,到外在的机会。

我想要谈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说我们的生机从何而来?如果说我们在过去的40年,过去的10年、20年,我们的生机主要靠外在的机会的话,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进入新的一年开始,我们需要从外在的机会变为内在的机括,需要激发内在的机括而提升我们的生机。所以第一个话题想要谈的是从外在的机会到内在的机括。

什么叫机会和机括呢?我们来看一下。从这个图里面看得出来,我们的生机给出了一个公式,生机等于机会,是外在的,加上机括是内在的,这个内在的机括,什么叫机括?机括就是扳机,这个扳机动于小而成于大,动于近而成于远,而这个扳机不在外面而在内在。

我们以前一直在看着外面的机会,三年疫情下来,这种机会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反过头来去把握我们自己内在的机括。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有外面的机会的时候,你可以产生可能很好的生机,就会影响外在的东西。如果外在没有这样的机会给你,你需要独善其身,要从你的生命开始做一个调整,这个时候机括和机会就构成了生机的一个新的平衡。就是说外面不确定,外面的机会减少的时候,你应该要开发内在的机括。而保有你的生机在同一个平行线上来,增加你的生机。因此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机会?

我们的机会有大的机会、中的机会、小的机会,大的机会跟全球格局有关系,中的机会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小的机会跟行业的机遇有关系。机括我们是很陌生的,机括他给出的是心的机括,气的机括和体的机括。你要触动你的生命活动有三个点,一个从心力,一个气力,一个体力。我们现在代人的体力多是到健身房里面做有氧运动,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是提升我们的体力。

气力呢?中医比较强调内在的气机的变化,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心力,你的内心,你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专注的精神?我们要意识活动的灵敏性,意识活动的稳定性,这是机括。如果没有这样的心力,后面体力、气力都没法有效地调动起来,精神一垮形体都垮掉了。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内在的机括,包括心力、气力、体力,其实它是中国一直在强调的,外在的叫做外王,内在的叫做内圣。内外相合谓之中道。我们中国文化是关于中道的文化,本质上是中道文化。需要把内在外在有效的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的往外求,也不是一味的往里走。往外求多了以后,变得激进变得功利。往内求走的深了以后,变得神秘,变得有很多主观的不确定的东西在里面。因此中国人强调的是内圣外王,内外相合谓之中。这样的一个内外平衡给我们的提示就是,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机,可以从把握外在的机会,创造外在的机会入手,还有一个要激发内在的潜能,提升内在的机括,内在的生命力,或者说提高你的生命状态。这两个加起来才是真正的生机之道。

我认为年,我们的重点不是再去把握外在的机会,我们的重点需要往回走,激发我们内在的机括。再把你的机括提升了以后,重新去跟外面的机会达成一种平衡。也许你会发现新的机会,也许你会达到新的平衡,乃至于超越过去,因为过去我们用的是外在的机会,忽略了自己,我们一路狂奔,灵魂落到后面去了。所以到了一个程度,我们有困惑,我们迷失方向,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问心。所以年生机提升之道,跟内在和外在的结合有关系,跟中道文化有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生机的模式,生机的模式有三种,一个是外求,就一直在寻求机会,把握机会,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内外两部分的因素构成,只有内没有外,这个人活不下去,有外没有内,这个人不安生,而且很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比如地球资源枯竭。外求他追求的是物质和技术的发展,以西方的科学为代表。另外一个是内求,他追求精神和行为的超越,在人类各个民族里面的宗教体系里面都有这种印记。还有一种叫做中求,追求生机的提升和延续。如果说外求以西方文化为代表,内求以东方的宗教文化为代表,那么中求它的最大资源在哪里?在中国的儒家。

刚才说了内圣外王是中道,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核心所在。他追求的是内在有境界,外在还能干事情,我们叫做内在深刻,外在精彩;这样的一个资源在儒家里面保有。因此一些学者在上一个世纪就说了,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界,21世纪是儒家文化崛起的世纪,它来引领人类往前走。

为什么?因为关于中求这个资源最大的就在儒家。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所谓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本质上是以儒家为核心。因为它兼顾内外,它不仅仅求发展,还要保有个人、家庭、种族的生存和延展,这是关于中求,我们看到旁边有一个三角形,我们的生机模式这三个都可以具备,外求、内求、中求,以前我们只有外求,某些人只有内求,其实还有一个中求。到了21世纪,到了后疫情时代,这三种形式都会出现,都会转起来,转到一定程度,中求可能成为它的主流。就意味着从明年开始,我们不仅仅在向外去追求我们需要的东西,还是要静下心来,要聆听我们内心的呼唤,进行内求和外求的结合。而达成的中求。这就关于生机的模式。

第二点是从知行合一到知修行合一。

年到年需要生机提升,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随着文化的复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资源会重新调动起来。其中一个阳明心学里面一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我们认为知行合一还不够!

记得我在年做了一个传习会的结业典礼的时候,我做的专题演讲是:阳明心学补缺。就说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缺了一些东西,缺了什么?缺了修,不是阳明本身缺了修,而且他这个提法给后面的人产生了误解,觉得不需要修,从知到行这样过渡,从知到行打成一片。我们认为这个是不够的,所以提出来我们来看一看阳明心学关于知行合一的一个论断,看一看《传习录》上有这样的一段话,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情去做,知与行是两件事情。

当然这个说法可以直接说的是常人,也可以说的是朱子,朱子的理学他是先知后行,阳明先生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带知是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亦遂终身不知。显然阳明先生不认为知行就可以分开,但我们事实就是这么做的。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这里面很多朋友都喜欢阳明心学的,如果这一块儿没搞清楚,阳明心学学不进去,后面我还会谈到致良知。这里可以插一句,现代人致不了良知,为什么?

如果学过阳明心学的都知道致良知,阳明心学他为什么能致良知,因为阳明他发的愿,他想要做什么?他要当圣贤。诸位,如果你没有发愿,如果你不想当圣贤,你致不了良知,但你可以尝试知行合一,如何叫做知行合一?看下一个,这是《传习录》里面的一段话,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话是什么意思?一动就是这个形式一体两面,他没有分那个时间的一个间隔。这句话给我们的提示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从知到行总是有一个距离。我们认为它缺了修。因为知与行对于常人而言,它中间是有个鸿沟的。之在此岸,行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要不你有一路桥,要不有一条船,你才能从这到那边去。如果没有做不到,那为什么阳明先生就这么说了,后世又没几个人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呢?

为什么说他缺呢?请看下一段。你看第一段,对阳明来说,知行合一是他开悟以后的境界,他在龙场悟道以后才谈的知行合一。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开悟以前,悟道以前,他知行并不合一,因此他把他已经开悟了,进入那个状态就弹的那个东西作为结论拿出来以后,对于我们来说是做不到。因为它是一个境界,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方法。

大家注意,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方法,你会发现你都做不到,那他有没有意义?有,对于现代人来说,后人来说,他是时间开悟的方法。就意味什么?如果知和行同时进行是什么?是在这种大佬在你内心里面同时做到,证明一个念头起来,马上察觉到一个念头起来了,知与行是一体的。而你才察觉这个念头不对了,这个念头马上就消失了。而且你察觉到这个功能,他知行是合一的。注意这个知行不是从想变成行为,这个是第二维的,第二层次的。阳明现在说的不是第二层次,第一层次在大脑里面,在内心里面,一个人走起来已经察觉到知,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当格物的时候,格正其不正之念,一察觉一格就没了,一知道就让它没了。这个直接可以。但是作为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内容与体积差别,你就发现一动它没了,它马上就回去了,不见了。

所以知行合一作为一个开悟的方法是可以的。回到念头里面去,大家注意这一点。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知行合一的途径你得先做到心身合一,因为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出现古人那种开悟的方式,这是非常小的概率事件。为什么?时代不一样,信息不一样,我们有大量的信息从小到大在我们大脑里面在储存、熏陶,这个时候你直接走意念,你是走不进去的。所以不管是走儒家的心学的,还是都是由西方的身心灵,还是修佛家、禅宗的,如果走,直接要想知行合一,心意合一,或者说禅宗的明心见性,百分之九十九是走不进去的,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时代变了。

那么你从哪里开始做起?心身合一,把杂乱的心意往里收,变多为少,变少为三,变三为二,这个二可以体现在心与身,然后心身相合回到一。这是修身的一个路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主要是时间变,我们做不到阳明先生,那可以这样通过知行合一,通过致良知,通过心之力来达成,来提高他的生命的境界,或者说提升它的升级。所以再强调一次,关于致良知,诸位要不你发大愿,你要成圣成贤。如果不是,要想学阳明心学,需要从知行合一做起,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需要从心身合一起步,不通过这个路径,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从心身分离,到心身相合。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想从到的生机提升,它的提升之道的入口在哪里?心身相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一看第三点,从心身分离到心身相合,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心给物牵走了,我们的心给信息牵走了。尤其是我们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把我们的心越来越离开了我们的身。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开悟,你要提升生机,你要变杂乱为专注,变发散为专一,便分离为相合,需要聚拢,这个聚拢需要练一些工夫,这个工夫在儒家经典《大学》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我们阳过,估计对食而不知其味有点儿切身体会,没有什么味道,是吧?因为你心不在焉,和你的心没有落到你身体相应的功能里面,没有落到耳你听不见,没有落到眼你看不见,没有落到你的舌头,你没有味觉,所以食而不知其味。那么如何把这个心身相合合起来呢?

首先不要跑神,无论干什么事情不要跑神。现在最容易引起我们跑神,让我们的思维片段化,就是我们的手机,手机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让我们慢慢脱离了我们的生命的基础,形体要到外面去。那么如何回来需要练一个工夫,在焉工夫就心身相合,首先要做的是心在身,干事情的时候落到身上来,通过身再出去。这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大家可能了解,儒家有一个叫做技艺修身,琴棋书画,都属于技艺修身的范畴,比如通过书法。

我见过一个前辈,他说他从来不修,不修禅,不修道,不修身,但是身体很好,但是据我的观察,其实他是修身,只不过他不自知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因为他喜欢书法,是一个书法家。他写书法之前,他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以后想想那个字,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和形体结合起来,专注到形体,专注他的手,拿起那个笔,来通过他的笔,呈现他大脑想出来的那个文字。那这以心驭身,以身驭笔,以笔写字,他这么来的。所以他每天都在写书法,意味着他每天都在修身,只不过他不认为这个叫是他练的是心身相合,进而延展出去。心与物,那个笔,那个字,心与物合一,因此他的生机比周围的人好,八九十岁,身体正常,没有大的毛病。这个叫心身相合的一个结果,一个功效。

心身相合分三步,第一步心在身,这时心为内身为外,形成相合而达成中。刚才我们说生机是一个内在的机括,外在的机会,内外是相对的,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心在内心底在外,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我们自己是内,而外面的人是外,我们的工作是外,它是相对的。

第一步是心,这个内主动去关照这个身。第二步,把身这个信息放回到心里面来。这个如果我们学过一些心理学,你会发现它会有类似的说法。安静的时候假象在大脑里面做什么东西,打篮球,改正什么东西,改过,提升技巧。他做的是身在心。到后面心身在,不在内也不在外,合到一块儿去了,这个叫做中,这个中道,这是落在我们的生命层次来谈的,心身相合。那么具体平时我们是怎么去做呢?这个也是儒家特有的一个方法,就在你们平时日常生活里面,只要我们了解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我们的生机。

我们有四个事,坐立行卧,坐的时候心身在坐,按照以前的老人家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说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要领,你坐的时候你的心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yysg/10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