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老故事”()
老中医徐德明大夫在伊犁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数不清的各族群众找他诊疗过疾病,他的医德和医术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象和回忆。徐德明大夫养子刘建国先生又一篇回忆文章,生动叙述描写了徐德明大夫生平逸事,再现出乐于助人,品高德厚的形象。--编者于洪波
担任伊宁市政协常委,副主度时的徐德明大夫
——关于父亲一生治病救人扶贫济困的善举
刚出徒的父亲徐德明坐诊太平店,每日晚上头件事把煤油灯玻璃罩子擦得净明清亮。然后摊开药书挑灯夜读,对照药方细细琢磨。然后根据病情变化配伍药料增减克数准确无误,达到:“药到病除救人命。”(引秉德学长歌谣)父亲经常与同行切磋医道、谦虚吸取、知识广交同仁,一生与病人客气相待,忌讳不专心乱投医病人,对这样患者拒之不治,瞧不起拿病人当儿戏的庸医。
在前文发帖(指年5月10日“伊犁老故事”(期)刘建国《记汉人街老中医徐德明大夫》一文)当日,弟弟的同学李知芳来家道贺,讲述她家发生不幸事,在医院曾误诊李知芳母亲致死。那年她母亲三十六岁很健康,参加街道宣传活动满身大汗回家,途中遇暴雨淋浇,有点不舒服,李知芳父亲医院。原本以为是感冒吃几片药会好,医生诊断说要住院!父亲惊愕问什么病?医生答:打摆子(疟疾)不住院会传染,李知芳父亲害怕家里四个孩子大的八岁,小的二岁,传染上孩子可就麻烦啦!就去了四中对医院住院部办理手续,一位小护士给李知芳母亲打了一针让卧床休息,父亲赶紧回家招呼四个孩子吃饭睡觉,医院,可出门走在半道雨下的很大,就折回家休息,因为第二天要上班,(那时上班是很重要,一家六口全凭她父亲工作养家糊口呢!)没承想等到医院后,李知芳的母亲死了!呈现着脸青唇紫,指甲暗黑中毒症状,吓的父亲到处找医生护士,人全跑的没影了!没办法,只好用拉拉车把母亲尸体运回家,草草埋葬。也不懂得追究什么,那时的老百姓多么老实憨厚。只可怜留下四个儿女怎么办?养家糊口照顾孩子的千钧重担落在了父亲一人肩上。过后才知道李知芳母亲是药物过敏不能打消炎针,她母亲住院护士打消炎针没做皮试导致过敏而亡。
听了这件事,让我想起父亲曾说过,当年(徐德明)拜萧弼臣学医时师傅再三嘱咐,学医不是闹着玩的,行医要小心谨慎,人命关天,不可大意,否则轻者坐牢,重者抵命。此后,父亲一生行医,不忘教诲谨慎小心。
徐德明大夫在病房与治愈小朋友留念
父亲一生收过两位拜师徒弟,一位是齐学忠,一位是白顺清。齐学忠是民国年间惠远城的富户人家少爷。童年出天花留下满脸黑麻子,一只眼有萝卜花单眼瞎。一场战乱其父去世,小脚母亲携儿逃难宁远,因儿丑陋恐遭世人白眼,能学一技之长可糊口度日,于是拜父亲徐德明为师,经爷爷说合(爷爷与其父世交),答应住家学医,十五六岁的学忠另只眼半瞎,看药书吃力,死背硬记谈何容易,可不学又无地存身。其母领弟弟齐学厚投亲迪化。齐学忠随年龄增长渐渐喜爱京戏,能唱几段青衣旦角,嗓音圆润婉转,学些动作,能拉京胡,父亲闲暇之时让其唱两段消遣。他晚上偷偷跑去与票友搭班在三民俱乐部演些京剧折子戏。齐学忠那有真心学医的恒心,师傅不在家时哼哼叽叽唱京戏,师傅回来装模作样背药书,这样混吃混喝住家度日。
一日学西医的表弟董秩峰来家看到说:表哥你怎么收这么个徒弟。父亲在同行压力下,看到齐学忠学医心不在焉,决定让他自谋生路,在太平店另租一房,给些本钱买一付担子,批些马进苍醋坊的醋、辣子面,走街窜巷叫卖维持生活。几年后,其弟齐学厚回伊宁接走哥哥,学忠未能实现母亲愿望,半途而废学医不成,叹息一生没能娶上媳妇。
白顺清十七、八岁,伊宁苏拉宫满族人家的富户子弟。年青时体弱多病不能干体力活,父母为儿病揪心,经徐德明大夫诊治略有好转,可是除病根难,犯愁的母亲托朋友与徐大夫说情,拜师学医顺便也好给自己治病,一举两得,善心的父亲答应收徒。无奈顺清性格孤辟内向,不与人交流,郁闷不爽,似乎不情愿学医,父亲看出是心病,情欲所至食不甘味,病情日渐沉重,父亲怕出事有个好歹说不清,只好让家人领回苏拉宫休养。两位拜师“高徒”在家吃住多年治疗分文未取,概因宅心仁厚。
天津杨柳青人纪风彤,自学成材的中医大夫。年青时是伊宁市印刷厂(医院对面)商标设计师,有学问,因病不能工作卧床在家,请徐大夫登门治疗,因他文化基础好,能看药书自学中医,在治病期间探讨医术与父亲结为好朋友,寒来暑往,久病卧床的纪风彤竟能下地慢走,很是感激父亲,敬佩徐德明的医术下决心向父亲学医。
后病愈时常来家请教研究疑难杂症。数年后在徐大夫指导帮助下学成了真正的中医大夫,在市公安局向东上坡开一中医诊所开方治病,可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有志者事竟成。父亲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是父亲一件开心之事。
上一文发贴两日后,深圳打来个陌生电话,接听原来是亚麻厂厂长刘志强,几十年没见啦!志强阅我前文《记汉人街老中医徐德明大夫》中韩发荣亲父之事很兴奋,他们是姑舅表兄弟。然后说了他的故事,刘志强上四中高我一级,因患心脏病休学,医院,请徐大夫施治诊脉开方,用朱砂熬水喝,吃了十付汤药将心脏病治好,病愈后的刘志强重返四中课堂。足见徐德明医术之精湛功底之深厚。行医之人应在乎所有病人之情,精益求精善德品性。
.徐德明大夫配药用细料药材
父亲秉性耿直坦荡,看不贯苟且之事,医院中医科主任在院务会议上直言马虎不认真的大夫,遭到一些人的记恨。文革以牛鬼蛇神罪名报复。有本事的大夫受到打击隔离审查,刘广州、董秋峰、王锡庆和父亲从未屈服,坚持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
父亲风趣幽默爱开玩笑,不爱体育爱看古书,爱看戏念佛经,爱干净整洁,不会唱歌,爱吸好烟不喝酒,爱交朋友,爱救济穷人……闲余之时总逗同院孩子乐呵,给孩子们起绰号,张大大的孩子最多,四男三女,大头、淌鼻子二利、肘巴人心(小女儿)用外号逗孩子们解闷。尤其肘巴人心,逗得性格倔犟的她开心,院邻笑声不断。
日月如梭,父亲随着年岁增长,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有了自己创新绝招,如治不育症,儿科胎毒,伤寒、肾病、心脏病、妇科疑难杂症,针灸跌打损伤外科等。全面的中医名家,没有两把刷子怎能在世人面前混饭吃,怎能让世人佩服?怎能让他人说三道四。凭本事心服于众,这就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德修养的成果。
有人称徐德明是霍香丸大夫,这是居心叵测贬低父亲不懂医道。父亲已故,我替父辩驳一二。
好的医生,不应该固板教条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懂地理,懂历史,懂气候,懂水土,懂习俗。霍香丸全称霍香正气丸,功效去湿,要害正气二字。伊犁地处多山,多水,呈亚热带气候,昼夜温差大。民间习俗粗狂豪爽,猛吃猛喝,大块肉大碗酒不醉不休。暑热夏日大汗淋漓猛灌冰水,冰淇淋、冰镇啤酒只图凉快舒服,孰不知这最易伤脾,脾为气之源,气又是推血动力,气乃血之帅,没气推动血液,到达不了身体部位,缺血大病将至。血瘀致头晕、脑梗、心梗,浑身疼痛,血不通则痛,血乃气之母,气血缺一不可,否则呜乎哀哉。
中医治病讲五行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脾土,脾喜燥烦湿。脾胃不和什么原因?打比方胃是盛饭的锅,盛着制气血原料(吃的食物)需要溶解,脾是土灶旺燃的火,被喝进的冰水冷饮浇灭,难以消化,急需输送全身气血至脾灶,难完成任务就造成胃痛胃酸头晕腹泄等。脾胃打架,叫脾胃不和。新疆人吃肉喝酒成习惯,不节制久而久之湿气伤脾。难生气血,胃津阻滞营养不济,大病缠身。
祛湿补气是中医治疗重中之重,所以中医处方少不了党参,西洋参,黄芪之类的药。中医说法:百病好治,一湿难祛,湿是很顽固的。
回头再说藿香正气丸。正气先扶脾,祛湿,中医配伍药料讲究君臣佐使,如同打仗主攻侧击指挥协调。真正名医会辩证、寒、热、虚、实。准确掌握十分难,辩证施治更难,需长期行医实践、经验综合实现。藿香正是解表祛湿良药,补气是治疗手段,气足血通,一切疾病迎刃而解,霍香正气丸应是首选。
那些称父亲是霍香丸大夫者,不啻是窥斑见豹,悖论而己。父亲用霍香丸做药引配其它药治好了千万患者,不愧名医称号!
徐德明大夫制药开药方用具用品
我们的爷爷徐东垣在惠远城住东关。杨柳青人,在理公所菜园子做账房先生(晏海发所述)学问好能写会算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典型事例:收留一位蒙古族流离失所孤儿,我们叫惠清姐姐(徐家女孩以惠字排辈起名)。惠远上小学目睹爷爷善举:每日清晨爷爷去大路边馕坊买一摞薄片馕喂狗,街上流浪狗围爷爷转,街坊维吾尔邻居赞叹不已。
民国年间爷爷来疆定居惠远经商,时称小北京的惠远城经济繁荣,商贾百户竟争激烈,小本生意爷爷岂是八大家富贵人家对手。书生气爷爷生意只能糊口,决心结伴同去南疆闯荡。一去三年,不幸患病莎车县,租住维吾尔老乡家疗病休养。因弧邻一人起居生活十分困难,老乡家有位长白麻子女儿一直照顾爷爷,他们日久生情后生一女。病愈后爷爷去喀什经商,临行给姑娘家留下地址和钱财,嘱咐抚女成长。
解放后的59年夏天,爷爷奶奶从惠远来伊宁市看戏。一日一位维吾尔大娘带女儿坐二饼子马车到太平店,找到爷爷父女相认,家人大惊!怎么冒出一个维吾尔族姑姑。倒是奶奶通情达理,家人欢喜热情接待,数日维吾尔族姑姑的母亲回莎车县,留女儿阿娜尔罕在伊犁,后来姑姑考上伊犁卫校毕业嫁维吾尔族教师,时常来家看望哥哥徐德明,兄妹亲情无族别之分。
爷爷与维吾尔女儿,徐德明妹妹,母亲,弟妹合影
行医一生的徐大夫与民族患者打交道甚多,施治更要慎重。因为语言障碍双方不能完整领会本人表达内容。靠观闻切诊经验治病,精湛医术总能药到病除。到了秋天有位维族老人身着袷袢,肩搭猴青两头(装东西粗布袋)装着水果,手提两只鸡的病愈者来家看望父亲,右手抚胸深鞠一躬,撒拉姆来空(礼语)曼,阿古喽亚克西拨勒逮,兜乎头布楞几亚克西,热合买提……。父亲热情让坐诊脉开药送走这位维族老人,经父说病人是霍城县清水河农民患伤寒久治不愈,找到父亲治好前来感谢。经我母亲翻译,维吾尔老人说:我病好啦,医生你是一等好大夫谢谢啦!父亲治病原则无论老幼穷富一视同人和善相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夫。
.作者刘建国、刘秀英夫妇
刘建国年7月25日写于伊宁
(本期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建国,年出生绥定县,祖籍天津杨柳青。年考进四中丙班,年毕业考入乌市工交学校,年考进新疆天龙农机学校。年毕业分配新源县十月公社机耕队,调县文艺宣传隊。年调县广抪局,年调伊犁,任广播厅北疆影像技术分公司任副经理,年任伊宁市广抪局器材公司经理,年退休。
责任编辑:于洪波
编审排版:于洪波
题字制图:郭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