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门诊治疗规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7/134966.html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门诊治疗规范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TCD-10编码:M47.+G55.2*)

(二)诊断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2)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等。

(3)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4)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5)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四)治疗方法

1.中医药适宜技术疗法

(1)毫针刺法

主穴:颈夹脊穴、曲池、外关、合谷、列缺、大椎、后溪

辨证配穴:

风寒湿痹型:风府、风池、天柱

气滞血瘀型:身柱、膈俞、阴郄、阳溪

肝肾不足型:肝俞、肾俞、血海、膈俞、气海、申脉、悬钟、足三里

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可酌情配合使用电针。

(2)推拿疗法

操作:①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背侧方,用一指禅推、指揉等手法,沿颈及肩背两侧操作,自上而下反复3-4遍,以拇指点、揉、按风池、肩井、风府、头维,揉按、弹拨大椎、天柱,反复操作3-5分钟。

②医者站于背后,以一手夹额部,另一手五指指腹分别拿头顶督脉和膀胱经,自前发际拿至枕部风池穴,往返5-6遍,然后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螺纹面着力,自太阳经头维、角孙、耳后高骨推至两侧风池穴,反复操作3-5遍。

③医者用一手撑住下颌部,另一手按于头顶百会穴,两手相对用力,然后将患者头部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摇动5次,再按揉患侧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等穴,每穴约2分钟,以搓揉、抖法作用于患肢3-5次。

(3)艾灸疗法

针刺曲池、外关、风池、天柱等局部腧穴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或采用艾条回旋灸、雀啄灸或温和灸的方法,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

(4)针刀疗法

操作:病患处常规消毒,选用汉章4号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对准颈椎横突尖部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缓慢探索到达横突尖骨面,贴横突尖前、后缘的骨面铲切3-4下,当术者手下有松动感,患者出现酸胀感(部分可向上肢放散)即可。出针刀后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外敷治疗点,注意按压,防止出血。术毕立即检查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

(5)耳压疗法

耳穴:颈椎、颈、肝、肾、神门、肩等,选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于上述穴位或明显反应点予以压籽治疗,每次可选3-5穴,双耳交替,3日更换一次。

(6)拔罐疗法

取穴:压痛点(阿是穴)、大椎、肩井等,根据病人情况酌情采用火罐、抽气罐、走罐、刺络拔罐等方法,隔日治疗1次。

(7)熏洗疗法

将中药饮片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中药熏蒸治疗仪锅内,加清水浸没布袋,煮沸后以其热气熏蒸患病部位。每次30-40分钟,每日1-2次。

(8)穴位贴敷疗法

取穴:压痛点(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大椎等,单独使用活血膏、虎骨膏等贴敷治疗,或结合辨证调制的中药丸或硬膏敷贴于以上穴位,每次选择2-3穴,24小时更换1次。

(9)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压痛点(阿是穴)、大椎、天鼎等,每次选1-2穴,辨证选用丹参、当归、维生素B12、利多卡因等药于上述穴位注射,根据不同穴位部位及肌肉丰厚程度决定注射剂量,每周注射2次,症状好转可每周注射1次。

(10)穴位放血疗法

患者取坐位,取大椎、肩井穴,使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穴位或穴旁静脉,配合拔罐,放出血液5-10毫升,以消毒棉球按压止血,无菌敷料覆盖。

2.其他疗法

(1)牵引治疗

取坐位或卧位,设置牵引重量:相当于正常成年人(总)体重的10%,年老体弱者为体重的5%,首次牵引从3~6kg开始,牵引最大重量不得超过20kg。牵引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每天或隔天牵引一次。

(2)物理疗法

①红外线照射:针刺时结合患处照射,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②中频脉冲电治疗:颈肩部局部疼痛、条索、结节处或肌肉起止点处置电极,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③热磁疗法:选用磁振热治疗机及湿热敷等仪器,针对颈肩部疼痛处置电极,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3.对症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口服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五)治疗有效标准

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无其他特殊并发症。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