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初起时皮疹为针头或芝麻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即粉刺),乃遗留凹陷疤痕。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之晶,生湿生热,凝滞肌肤,或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而成。
痤疮作为常见的影响美容的皮肤病,各种疗法不下十几种,这主要是痤疮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个体性差异特别大,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用合适的疗法就显的特别重要。
痤疮有明显的自愈性,所以对轻度痤疮不影响美观的,有不少学者认为轻度痤疮本身就是生理现象,无须治疗。但对于中重度的痤疮,由于影响美观,给心理上带来巨大压力,并有一定的毁容性,所以必须及时加以治疗。
一、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中医外科学》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所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二、辨证分型
《中医外科学》将粉刺/痤疮可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及冲任不调、痰瘀凝结等证型。其要点是:共有粉刺作为主症。
肺经风热者见颜面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或觉痒痛,鼻息气热,舌红、苔薄、脉数等;
脾胃湿热者皮肤油腻,间有结节,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苔黄腻,脉滑数,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等;
冲任不调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经来皮疹增多或加重,舌红,脉弦;
痰瘀凝结者皮疹经久不愈,坚硬疼痛,色暗不鲜,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舌黯红,脉滑。
当然,痤疮的临床辨证还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肾水不足等,但很少见,不必一一俱论。
痤疮多具实证、热证的临床特点。
三、治疗方法及方药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痤疮病损部位可以反映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据此辨证论治,能够取得疗效支持。将痤疮发病部位与五脏分属予以辨证论治,指出额属心、鼻属脾、颏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将面部分为纵横两向辨证,额、鼻旁、口周等纵向部位发病,从脾论治;颊、颏等横向部位发病,从肝论治。在皮损辨证方面,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缠绵难愈;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易于化毒成脓,脓出而愈。结节通常为血瘀肤腠,遂致气滞结块。囊肿则属痰湿血瘀互结。这些认识反映了局部皮疹辨证的成果。
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综合运用,定能有助于痤疮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痤疮治疗的主要原则总体属泻法的范畴,包括有清热、疏风、除湿、化痰、祛瘀、散结、泻下等;从脏腑经络来说,有清心、宣肺、健脾、疏肝、调理冲任、清泻三焦、通泻大肠等。补法,尤其是纯补法用于痤疮的治疗并不多用。
1、肺经蕴热证: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
2、脾胃湿热证: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
3、血瘀痰凝证: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
《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饮一直被崇为治疗粉刺的主方,也即说疏风清肺是治疗粉刺的基本大法。有运用犀角地黄汤从心论治的;亦有用黄连解毒汤,强调长泻三焦火毒而论治的;有运用茵陈蒿汤清热化湿,从脾胃湿热论治的;也有运用逍遥散疏肝理气,从肝论治的;有运用二至丸方加减,强调平衡阴阳,从肾论治的;有运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利湿化痰治疗的;更有运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治疗等。
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寒薄为皶”时指出:“粉刺,解表巳。”明确提出用解表法治疗粉刺。现代医家也有报道专述解表法治疗痤疮的,其曰: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采用“青萍散(由浮萍、珍珠层粉等组成)”加“双白散(白芷、白附子)”外敷;风热型(丘疹型)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欣热疼痛或有脓疱,用青萍散。
应该避免过用寒凉冰伏邪气、闭塞毛孔,尤其是对慢性反复发作者、痰瘀凝结者。
有问题找小张大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