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院李慧臻教授慢性

上期链接:

天津中医院李慧臻教授:慢性萎缩性胃炎古今名家经验学习体会(上)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对其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见解。

董建华教授

·脾胃“通降论”的内核:“通降论”以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为核心,以脾胃通降失常的病理表现为关键,根据其生理功能、病理特点,提出脾胃病认识上的三要素,即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为病,治疗上以通祛疾。三位一体,以胃为中心,由胃及脾,由脾胃联系其他脏腑及气血阴阳,纲目分明。

·脾胃病治法上的二点论:在胃病的治疗原则上,主张二点论,即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

·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凡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冷热失常、劳倦过度等内外因素均能使胃的气血功能异常而导致气滞血瘀。因此董老认为,固然胃病有温、清、补、泻等众多治法,但调理气血如同其中的一条中心轴线,贯穿其它,抓住调理气血这一环节,也就抓住了恢复胃气通降功能的整个治法。

路志正教授

·治疗原则:“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

初期:肝郁气滞、脾胃虚寒--疏肝理气、温脾和胃自拟苏朴饮中期:脾虚湿盛、胃阴不足--健脾化湿、补阴和胃自拟石斛梅花汤末期:气阴两伤、津枯血瘀--益气养阴、通络化瘀自拟参荷二梅汤

·特点:①善抓主证,辨寒热虚实;②依证化裁,脾胃同调,选方用药轻灵;③忌量大药杂则味厚气雄,药伤脾胃;④药食相配,身心同治。

李乾构教授

·首辨“虚”、“瘀”。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为外邪侵袭、湿热中阻为患。

·擅长使用对药,相须相使:白术莪术补气健脾、行气活血;茵陈虎杖清中除湿;青皮陈皮理气消胀;柴胡郁金合用疏肝理气。

单兆伟教授

·单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病理基础,瘀血、湿热、气滞为主要病理因素。CAG分型只能代表疾病在某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临床病情错综复杂。脾胃气虚证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湿热证常伴气虚或阴虚,湿热、血瘀可相兼为病,后期可见气阴两伤、湿热瘀阻证,故用药时当灵活配伍,标本兼顾。

·治疗应益气健脾、养阴和胃治其本。临证时尤重斡旋气机,辨湿热,在益气健脾时适当配伍理气运脾药物。

·运用膏方综合调理提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控制,脾胃运化功恢复尚可,中焦湿热证候不明显,冬令膏方进补可作为CAG的辅助治疗。

李佃贵教授

·首创“浊毒理论”,并擅长从浊毒论治多种脾胃病及内科杂病。

·应用“四步调胃”法即疏肝和胃、活血祛瘀、化浊解毒、健脾和胃,有效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

·化浊解毒,疏肝理气

常用药物:白术、茯苓、枳实、厚朴、砂仁、藿香、佩兰、香附、白芍、青皮等。

·化浊解毒,疏肝通腑泄热

常用药物:茵陈、黄连、石膏、知母、丹皮、栀子、大黄、枳实、厚朴、藿香、佩兰等。

·化浊解毒,抑肝扶脾

常用药物:当归、生白芍、紫蔻、川芎、炒白术、茯苓、内金、三七粉、百合、乌药等。

周学文教授经验

·CAG病机是以脾胃虚弱为本,治以调理脾胃升降为主,此乃治病求本之义,应贯穿于治疗始终。

·CAG活动期与Hp感染关系密切,为毒热之邪乘虚而入,结于胃造成血败肉腐。脾胃湿热、肝胃郁热为Hp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

治疗关键: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护脾和胃,托毒生肌,活血化瘀。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验

邓老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之病。本病之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此为病发的前提和本质。胃阴受损则剥苔,标志着病之进退;加胃络瘀阻胃失于滋润濡养是导致胃腺体萎缩的重要病机。

治法:补脾气,养胃阴,切勿骤投大温大补之剂,灼其胃阴;用药不能过于滋腻,以免壅阻脾之阳气;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

国医大师李振华经验

李振华教授认为CAG的病位在胃,久病多虚,其基本病机则基于脾、胃、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相互间的特殊关系。

李老提出脾易虚、胃易滞、肝易郁的发病特点及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的治疗特色,认为在这三脏腑之中的任何一者患病,必或多或少的波及其余二者,基于这一理论李老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制立香砂温中汤。

国医大师裘沛然经验

·裘沛然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脾、肝、胆的关系至为密切,虚实夹杂、寒热交错。

·虚:脾胃气(阳)虚亏

·实:气滞、血瘀、湿阻、痰浊等

·提出治疗大法:崇尚辛散苦泄、甘缓酸收之法

国医大师周仲瑛经验

·周仲瑛教授强调“酸甘化阴”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提出凉润、柔润、温润法。

·甘凉法:将酸味药与甘寒滋阴重剂合用,使两阴相济,以资助胃液和肝阴。

·酸甘柔润法:将酸味药与甘平养阴轻剂合用,以化阴生津,调养肝胃。

·酸甘温润法: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药,以益气养阴。

国医大师张镜人经验

张镜人教授活用名方,长于调气活血,喜用解毒药及早控制住传变过程,促其逆转。虚寒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

生活调摄是堵截胃炎的关键,治以调气活血。张教授主持的“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课题研究,首先打破了“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念。

唐旭东教授经验

·唐旭东教授师从董建华院士多年,深得董老“通降论”之精髓。

·唐旭东教授根据“通降论”有关胃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其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为病、治疗上以通祛疾”。

·在“通降论”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脾胃病临床辨证新八纲——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新脾胃八纲辨证。

唐教授承袭董老脾胃“通降论”的思想,创立脾胃病临床辨证新八纲“小八纲”——脏腑、虚实、气血、寒热,以落实“通降论”之大纲理论。

(1)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为辨证基础

(2)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为辨证要点

(3)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为辨证中心

(4)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为辨证要素

张声生教授

·胃黏膜陈旧性出血,加仙鹤草、茜草、煅赭石凉血止血;

·肠上皮化生,加生薏苡仁,重用白花蛇舌草、浙贝母、生蒲黄清热化湿;不典型增生,加用仙鹤草、半枝莲、炮山甲、浙贝母、刺猬皮等活血软坚散结。

·胃黏膜花斑样改变、黏膜高低不平或见小结节时,酌情选用丹参、赤芍、莪术、山慈菇、五灵脂等改善胃黏膜微循环。

参考文献

[1]唐旭东.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8(2):45-48.

[2]唐旭东,马祥雪,传承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创建脾胃病辨证新八纲.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6(11):-.

[3]苏泽琦,于春月,张文君,张雨珊,李依聪,刘凯歌,曹雅蕾,丁霞.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4(03):34-36.

[4]汪红兵,彭美哲,李享,李帷.李乾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北京中医药,,32(12):-+.

[5]严湖,单兆伟,龚长志,等.单兆伟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色举要[J].辽宁中医杂志,,44(12):-.

[6]王彦刚,田雪娇,李佃贵,刘宇.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3(05):-.

[7]白光,朱成慧,陈民,周学文.周学文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7(6):-.

[8]黄子天.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9]王海军,李郑生.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31(08):-.

[10]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裘沛然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36(01):30-32.

[11]高尚社.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1(19):10-12.

[12]饶淑华,杨光华.张镜人与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发现[J].中医研究,(02):38-40.

[13]刘赓,唐旭东.唐旭东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36(05):-.

[14]唐旭东,马祥雪.传承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创建脾胃病辨证新八纲[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6(11):-.

[15]许琳,马祥雪,王萍,唐旭东,李保双,马唯.基于通降探讨行气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11(2):-.

[16]苏敏,李振华,李保双,唐旭东.唐旭东运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病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4):-.

[17]王春燕,王萍,王凤云,唐旭东.唐旭东运用失笑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3):96-97.

[18]陈剑明,崔超,张声生.张声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北京中医药,,29(0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征稿

消化学苑,医生的学术分享平台,只要您愿意分享消化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病例、诊疗经验等,欢迎投稿到消化学苑。

投稿邮箱:

xiaohuaxueyu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7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