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

控制白斑发展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24/6188252.html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湖南中医药大学届毕业生共名,其中硕士生人,本科生人,专科人。(二)毕业生的结构1.院系结构我校届毕业生按学历分布在10个院系,各院系毕业生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药学院和研究生院人数最多,分别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10%和18.05%,其余各院系分布如下表所示:2.性别结构我校届毕业生中,男生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58%;女生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8.42%。3.民族结构我校届毕业生中,汉族学生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06%;少数民族学生总计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94%。其中人数排名前3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土家族96人,占3.24%;苗族37人,占1.25%;满族27人,占0.91%。4.生源结构我校届毕业生人中,有湖南省生源人,占总人数63.46%。二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根据《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教学司函〔〕1号],毕业生总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灵活)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一)就业率总体情况截止到年8月31日,我校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3.52%,博士毕业生就业率.00%,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48%,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33%,专科生就业率97.24%。(二)院系就业率如下表所示,各院系就业率中,毕业生人数最多的药学院就业率最高为98.06%。(三)专业就业率我校届毕业生各专业中,主要专业中医学(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2.77%,护理学(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7.17%,临床医学(名毕业生)就业率为88.74%,其余各专业就业率见下表。三毕业流向(一)总体毕业流向根据全校毕业生填报去向登记表的数据,毕业生毕业流向包括签协议形式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国内升学、出国出境和未就业(包括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和其他暂不就业)。截止到年8月31日,全校名毕业生中,签协议形式就业人(24.73%),灵活就业人(50.84%),出国出境7人(0.24%),自主创业5人(0.17%),升学人(16.09%),国家基层项目11人(0.37%),自由职业1人(0.03%),待就业人(7.73%)。(二)升学及出国(境)情况1.升学及出国(境)的原因我校届毕业生选择升学的有人,占总人数的16.09%。从在毕业生的反馈中,得到毕业生升学以及出国的原因如下图所示:对专业感兴趣的占23.94%,为了提高综合能力的占比为62.68%,延缓就业压力的占比为12.68%,其他原因0.70%。(三)自主创业情况年内8月31号截止,统计我校创业的毕业生有5人,根据公式“毕业生创业率=(毕业生创业的人数÷毕业生总人数)×%”,计算得出我校届毕业生创业率为0.17%。四就业分布(一)就业单位分布我校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覆盖了党政机关、国家基层项目、高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部队、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民营企业)这些类别,下表为我校届毕业生就职单位人数前10的单位性质排名分布。其中,医疗卫生单位是最主要的流向,占比为42.61%;其次为其他企业(民营企业),占比为16.95%;其余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二)就业地区分布1.在本校所在地区的就业情况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本校所在地(湖南省)和外地(包括北京、上海、贵州、四川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分析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如下图所示,目前届各学历毕业生已落实的工作地域主要集中在湖南省,相比较而言,在外省就业的比例较低,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届硕士生就业省份排名前五外省省份如下图1-8所示:其中,广东省占到14.71%。我校届本科毕业生在外省的广东就业人数最多,达到9.59%,其余主要外省就业省份及比例如下图所示:2.毕业生主要就业城市/区域根据毕业生在本地、外地的就业分布情况来看,我校届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人数最多。按学历层次对毕业生在湖南省各地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届博士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26人全部集中在长沙市;硕士毕业生在湖南省省内就业前5的地区包括长沙市、岳阳市、株洲市、常德市和衡阳市;下图是硕士生在本省就业分布情况。如下图:届本科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人数前5的城市分别是长沙市、岳阳市、益阳市、邵阳市、常德市。如下图:届专科毕业生在省内就业靠前的城市排名,分别是长沙市、常德市、永州市、岳阳市、湘潭市和怀化市。3.西部就业情况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国家就业项目,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大开发省份就业,服务国家地区事业的发展。我校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中,到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贵州和云南)就业的人数为(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3.91%)人,其中云南25人,贵州23人,新疆23人,具体省份及人数见下图:(三)就业主要行业分析按毕业生去向的行业人数来看,如下图所示,我校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主要的行业流向均为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总毕业生人数的75.24%;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总人数的6.10%,前10大行业分布情况见下表:(四)就业职位分布我校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主要就业前10的职位分布如下图所示,最主要的就业职位均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他职位分布依学历不同各有不同。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研究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学校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评价等模块。调查从年8月1日开始,持续到9月10日结束历时40天,共收到有效问卷份。调查回收样本的学院分布与我校届毕业生学院分布大体接近。根据统计学原理,在社会调查中,当调查样本的集合特征大体接近于总体的集合特征,样本就具有代表性。因此,此次调查的样本能够较好地代表我校届毕业生的情况。一薪酬水平(一)试用期起薪结论:毕业生试用期起薪在-元的占比最高,达到38.71%;试用期起薪在-元的占比为22.58%。整体来讲,毕业生的起薪略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二)社会福利保障结论:根据调查反馈,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社会福利保障如下图所示。提供五险一金的单位,占比为59.10%,提供基本保障(工伤、失业、医疗、养老、生育等五险)单位中工作,占比为36.15%。其它,占比为4.75%。二流动性(一)工作单位转换次数结论:有88.33%的毕业生反馈工作单位没有换过,有10.00%的毕业生反馈换过一次工作,有1.67%的毕业生反馈换工作达到2次以上,由此说明,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稳定性普遍偏高。(二)工作单位转换原因结论:从换工作的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工作单位转换的原因大多数是发展空间不大,占54.55%,其他原因的占比为18.18%。三专业对口度(一)总体专业对口度结论:毕业生反馈目前工作专业对口情况的结果如下图所示。93.63%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专业对口,其中包含非常对口(54.00%)、比较对(31.45%)和一般对口(8.18%)。6.36%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包含对口度小和很不对口。综上所述,可见我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二)职业与理想的吻合度结论:从就业的毕业生反馈来看,认为职业与理想一致的占比为91.98%,包含非常吻合(20.22%)、比较吻合(48.63%)和一般(23.13%)。毕业生整体的职业与理想的吻合度较高,可见大部分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与自身的职业兴趣、个人志向等方面比较符合。四工作满意度(一)对工作总体满意度结论:从就业的毕业生反馈来看,对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6.68%,包含非常满意(19.80%)、意(70.20%)、比较满意(6.37%)和不满意(3.63%)。毕业生整体的满意度较高,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满意。(二)对薪酬满意度结论:毕业生的薪酬整体满意度为87.21%,包含比较满意(19.67%)和一般(47.54%)。(三)工作环境满意度结论:毕业生反馈对工作环境满意度为96.37%,包含非常满意(19.80%)、满意(70.20%)、比较满意(6.37%)和不满意(3.63%)。(四)对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结论:从毕业生的调研反馈数据中得到对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为98.52%,其中包含非常满意21.30%,满意(67.90)、比较满意(9.32%)%和不满意(1.48)。五求职行为(一)求职总花费结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花费成本在元以下找到工作的占比为76.20%,花费-元的占比为13.28%。整体来看,将近90%的毕业生在花费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找到了工作。(二)终面机会数结论:毕业生求职中终面机会数为1-3家的占毕业生的53.57%,终面机会数为4-6家的占毕业生的28.57%。(三)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结论:从届毕业生的调研数据中反馈,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缺乏,占比为23.81%;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占比为16.37%;认为专业技能没有优势的占比为19.35%;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是社会关系缺乏的占23.81%。综上所述,后期在毕业生的培养方面应该加强毕业生实践。(四)最终落实工作途径结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母校推荐,占比49.91%;其次是学校就业信息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7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