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肾着汤)
《金匮要略》。
甘草(炙)、白术各二两(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12克)。
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湿,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者。
本病为寒湿着于肾之外府而并不在肾之中脏,故不用温肾之剂,而主以甘姜苓术汤。以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利水,所谓“暖土以胜水”之法。若以肾中寒而用桂、附温肾以散寒,则反伤肾之阴。
下焦寒湿腹泻:下焦寒湿腹泻是指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之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祖国医学认为,是寒湿之邪侵于下焦所致。症见腹泻,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凉者,可用本方加猪苓、泽泻治疗。用本方暖中焦以胜水寒,加猪苓、泽泻以分别清浊。中焦暖,水邪驱,清浊分,其病自愈。
病案举例
张某,男,42岁,甘谷县人,汽车司机。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腹泻十年余,一日二三次,便中无脓血。经钡剂透视、大便化验和细菌培养,均无异常改变。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细问其证,得知患者有腰部发凉感。脉沉沿无力,舌苔薄白。
方用本方加猪苓、泽泻治之。方药:茯苓12克,甘草(炙)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猪苓9克,泽泻9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已能成形,腰中也感温和。舌脉同上。再继服上药三剂。
三诊:大便每日一次,成条状硬便。又用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9克)调养。
四诊:患者服上药后,大便次数反又增多、变稀。故又改用前方,再服三剂。
五诊:患者服上药后,病情又好转,大便为条状,一日一次。停药观察数月,再未复发。
体会:本病以腰中冰冷为特征。腰为肾之外府,腰部冰冷为寒邪所侵;肾又司二阴,肾为寒邪所侵,肾阳不能鼓动津液上升,反而下注为泻。一般腹泻多从中焦治之,而本证属下焦寒湿,故从中焦治之不能取效,须用本方以治下焦之寒湿方效。加泽泻、猪苓者,以增强利小便之功,使水分从小便去,则大便自能成形。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古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
图书作者:权依经编著
出版公司: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7月
图书简介本书是兰州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权依经根据其父亲——兰州名老中医权东园50多年医疗生涯中运用古方30余年的宝贵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选编古方近百首、治疗病证余种、病案举例60余例,按脏腑经络表里、由上而下的次序编写,对中医,临床有比较切实的指导作用。本书适合临床中医师、在校中医专业学生参考学习。
版权申明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