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人影像大明社区67岁老人郭永祥历时三

在大明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用篆书抄写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通行本共20篇,全书个汉字。这位老人均用篆书抄写,形成了一本篆书体《论语》,全册共页,从封面到内容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角色转变好学之心不变

  这位老人叫郭永祥,今年67岁,是一名退休会计。上世纪六十年代,很多知识分子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年,郭永祥也从如城插队来到农村,在当时的农村生产队担任起会计工作。

  年至年,郭永祥又插队到原桃园公社的一所小学做教师。郭永祥告诉记者,自从接触到教育工作后,深深感到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实际的工作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郭永祥在做教师的空余时间里,不忘继续学习,努力缩小自身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平时也会注重练习写钢笔字。

  年年底,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按政策陆续从农村回到城里。郭永祥被安排在当时的农村信用社(即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工作,辗转到过磨头等四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业余时间里,郭永祥开始接触到书法艺术,“有时候看到一些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特别震撼,打心底里佩服他们。”后来,郭永祥开始   也正是在此时,郭永祥与篆书这一书法艺术结了缘。采访中,郭永祥从他房间的书橱里拿出一本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书名的《六体书唐宋词二十二首》向记者介绍:“在这本书上,当我第一眼看到篆体字时,就被它优美的字形所吸引,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一笔一画都非常漂亮。”从此之后,郭永祥就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阅读书法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有关篆书的书籍、杂志,郭永祥都认真阅读揣摩,研究篆书的字形和书写规律。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篆体字我根本就不认识,后来通过不断学习,学一些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并买回来一些工具书查看,便渐渐熟悉起来。”郭永祥说,真正全身心地学习写篆书,还是在他从农村信用社退休以后。“刚退休那会儿,还真有点不适应,感觉自己忽然就闲了下来,没有事情可做了。”郭永祥忆起自己对于篆书的热爱,喜形于色,溢于言表。“现在我已经能认识不少篆体字了,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动手写呢?之前一直只是观察书籍、杂志上别人写的,现在我退休有时间了,正好可以自己练习写写篆书。”准备好纸笔,郭永祥便开始了自己学写篆书的历程。

  “万事开头难。”郭永祥说:“一开始写的时候,完全只是‘依葫芦画瓢’,找来字帖照着临摹,有时候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都会酸疼。”郭永祥告诉记者,篆书的书写很讲究。单从字形来看,它讲究对称,追求形态优美,而且这种字体很特别,它不是按照传统写汉字的方法来书写,没有固定的笔顺可循,尤其是一些笔画少,看似简单的字,某一笔写错了,这个字就可能不再是原来的字,而变成另外一个字了,就连每一笔弯的程度也非常讲究。

篆书抄《论语》妙手偶得之

  历时三个月,郭永祥终于将篆书体《论语》抄写完毕。记者询问郭永祥当初为什么会想起来用篆书抄写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郭永祥说,早在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习过《论语》,当时作为学生的他便觉得《论语》中充满了智慧。“书中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一些教育原则都堪称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年轻时,郭永祥插队在小学做教师时也时常捧读《论语》,其中孔子教育其弟子的原则和方法,郭永祥也曾在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

  退休后,郭永祥又将《论语》捧读多遍。“第一遍读完,是没有什么印象的,因为书中都是文言文,一下子要全部理解并不容易,后来我就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虽然书中讲的是一些浅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其中的智慧想要彻底领悟,并非易事。”《论语》距离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书中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至今仍然适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论语》,郭永祥还买了一本厚厚的《〈论语〉的智慧》大全集回来学习研究,可见其对《论语》的挚爱。郭永祥将这次用篆书抄写《论语》归于自己的一份爱好,“篆书是我一见钟情的书法字体,《论语》又是我挚爱的国学经典,用自己一见钟情的字体写下我挚爱的国学经典,岂不妙哉?”

  郭永祥琢磨,退休之后,除了拿退休工资、吃国家饭,自己还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儿女们的物质生活都提高了,留给他们物质的东西不足为奇,精神食粮才是最重要的,郭永祥想留下点有意义的事物。“如果我用平常的字体抄写《论语》,根本没多大意思,现在印刷的字体个个都比我写的字要漂亮百倍,于是我就想特别一些,正好退休后我学会了书写篆体字,于是就产生了用篆书来抄写《论语》的想法。”

寻常百姓亦不凡满腔热忱护经典

  除了用篆书抄写《论语》,记者在郭永祥的家中,还看到了他抄写的其余几本书,有《舌胎图》和《丸丹全集》4册。郭永祥告诉记者,外公在世时是一名老中医,去世后留下了不少中医方面的书籍,但由于时间长了,原书已经破旧不堪。“如果不将这些破旧的书籍重新抄写下来,恐怕外公的一番心血会白白浪费。”于是郭永祥决定持笔抄书,在抄写过程中遇到一些专业知识,自己不清楚的便四处请教老中医或者询问中药房里的药剂师。终于,其外公流传下来的《舌胎图》与《丸丹全集》4册,郭永祥都全部抄写完毕。

  采访中,郭永祥的妻子高芝莲向记者吐槽:“他啊,经常闷在家里写字,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也不出去走走。”妻子高芝莲不识字,对于老伴郭永祥这样的做法有些不理解,觉得他写这些东西没什么实际作用。坐在一旁的郭永祥只是笑笑,不做解释。郭永祥告诉记者,他13岁的孙子郭正杰受到他的影响,也钟爱书法。去年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少儿书画比赛,孙子还获得了金奖。郭永祥指着他房门上的对联笑着说:“这些对联就是我孙子写的,不错吧?”言语中满是爷爷对孙儿的喜爱与自豪。

  郭永祥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现在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老两口闲在家会做些藕饼去街头上卖。每天早晨,郭永祥帮着妻子洗葱、切葱,和妻子一起准备做藕饼的馅料,等到下午四五点钟,夫妻俩便一起推车去街头卖油炸藕饼。采访中,坐在一旁的高芝莲告诉记者:“我们家卖的藕饼可好吃了,已经在大明街上卖了有八个年头,大家可喜欢吃我家卖的藕饼了。”老两口话语中满透着对自家手艺的自豪。放下手中的笔,郭永祥只是平常百姓中的一位,但执起笔,郭永祥便会心怀国学,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记者沙小青)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鏉冨▉鐧界櫆椋庝笓绉?
鐧界櫆椋庡摢閲岃兘娌绘渶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zhdzy/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