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到来之前,
必定经历苦涩。
······
主播l真心
凌晨4点多钟,
郑李贤爷爷已经从睡梦中醒来,
稍作整理后,
他要到养蜂场看看他的蜜蜂。
虽说盛夏天亮得早,
但这个点依然没到亮透的时候,
朦朦胧胧的,
越显得山路难行。
郑爷爷每走一步,
都格外小心。
今年,温州的雨水特别多,
摇蜜期只能不断推迟。
直到前一段儿,
才终于到来。
甜滋滋的蜂蜜是丰收的象征,
郑爷爷和老伴都特别兴奋,
然而,郑爷爷还是有些担忧:
今年会不会又卖不完?
虽然蜂蜜可以放置多年,
但郑爷爷总觉得,
这么多的蜂蜜,
一味的放置下去,
终究有些浪费。
但一提到卖给经销商,
郑爷爷脸色都变了:
“不行!即使卖不出去,
宁愿不摇蜜,
把蜂蜜留给蜜蜂,
也不卖给他们。”
自己59年对酿蜜的坚持,
最后却只能这样做,
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一切,
还得从郑爷爷年轻时说起。
郑爷爷生在一个中医家庭,
自小就和中药打交道,
在药柜开开合合的岁月中,
郑爷爷学得了一身医术,
那份行医最重要的仁慈和耐心,
也渐渐趟进了血液里。
在和医理融会贯通时,
郑爷爷发现“蜜中有药治百疾”,
如果能够酿造出良好的蜂蜜,
对于自己的病人,
可是一件好事情。
二话不说,
郑爷爷利用空闲时间,
摸索着养蜂,采蜜,
这一开始,
就没法停下。
那群追花采蜜、不知疲倦的蜜蜂,
成了郑爷爷的寄托,
他视这些精灵如自己的知己,
默默与他们交流。
一包烟,一个打火机,几箱蜂,
就够他坐上几个小时······
相对静坐的时光,
是对内心的坚守,
稳住自己一生的方向,
才不会像潮水那样,
随时间变化,
忽涨忽落,
完全没有自己。
即使那家药铺,
随着附近水库的修建而沉睡湖底,
郑爷爷也在搬迁之后,
继续从医,
只为用自己的毕生所学,
医治有需要的病人。
可惜人终究对抗不了时间,
年近古稀的郑爷爷,
察觉自己记忆力大不如前。
医者最忌模棱两可,
一阵深思之后,
他决定,
"既然不能行医,
那就专心养蜂吧。”
只是那些药柜子,
郑爷爷怎样也舍不得丢掉,
这些药柜子对郑爷爷而言,
就是几十年理念的传承。
行医,养蜂采蜜,
看似不同,
却一样都能治病救人,
也能补贴家用,
不用太辛苦儿孙。
每天天还未亮,
郑爷爷就起床干活,
开蜂箱检查蜜蜂情况,
然后在蜂箱细细做上标记。
养蜂的蜂箱、蜂架、蜂脾等工具,
一概自己制作;
割蜜,割脾、摇蜜,
也坚持亲力亲为,
传承传统工艺。
因为这是靠天吃饭的活儿,
所以郑爷爷每一天干的活儿,
都不相同,
但唯一相同的,
就是从早忙到晚。
最后产蜜量的多少还是其次,
郑爷爷每天担心的,
是养蜂人最为惧怕的“烂虫病”,
可是这样的事情,
还是发生了。
年,从广东蔓延而来的“烂虫病”,瞬间感染了整个养蜂场,眼看着五十几箱土蜂只有一箱未受感染,郑爷爷除了心疼别无他法。然而最让他心疼的,是存活下来的这一箱,也在某个夜里被人偷走不知所踪。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想要再养蜂,
只得靠自然繁殖了,
而等待的时间,
完全无法估计。
幸好山里环境优越,
土蜂繁殖快速,
2年后,
郑爷爷终于收回了蜜蜂。
我们或许无法体会,
一位视蜜蜂如知己的老人,
当看着它们悉数死亡时,
该是何种心情。
然而在养蜂人口中,
却有着这样一句话:
蜂蜜之所以这么甜,
是因为那养蜂人,
把苦都吃尽了。
家里人看着郑爷爷的辛苦,
几番劝阻,让他放弃养蜂,
郑爷爷却心甘情愿,
他说,只要能走动一天,
就要坚持养蜂一天。
郑爷爷的养蜂工艺,
吸引了附近许多学徒前来拜师,
但他在收徒弟之前,
有唯一一点要求,
就是不许掺杂任何其他的物质。
既然认定这一行当,
就保持一颗单纯的心,
养好蜂蜜,绝不造假。
几十年来,
每次蜂蜜销量好时,
郑爷爷都会开心不已,
跑到城里为孩子们买些零食,
或者为老伴添置一身新衣。
但即便遇到滞销,
他也坚决不卖给经销商。
这不仅是他勤勤恳恳劳作得来的蜂蜜,
更是一生医德与诚信的结晶。
郑爷爷不忍看着自己的好蜜,
被人拿去勾兑造假。
如今已经80高龄的郑爷爷,
每天依旧颤巍巍在蜂箱旁忙碌。
心无杂念,
按着自己的内心,
养好蜂,产好蜜。
郑爷爷用父亲的药铺名“郑久和”,
为自家蜂蜜取名“久和百花蜜”,
默默地把一生的准则,
注入到这辛苦酿造的蜂蜜中。
那准则,
是医德,
是信仰,
也是匠心。
-END-
(本文图片由郑爷爷家人提供)
寻找下一个匠人
如果你是个匠人,如果你默默无闻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如果你希望自己做的这件事,能让更多地人知道。
那么,请将你的图文介绍资料,发送到邮箱:
qq.怎样治愈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