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20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因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此后天地自然之阴气渐渐减弱,阳气逐渐增多。
中医学有“冬至一阳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生之来,谓之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养生观点。由于冬至、小寒之后的大寒与立春交接,大寒也意味着过去一年节气的结束而新的一年节气的即将开始。大寒是由“冬藏”转“春生”的重要节气。所以大寒中医养生的重点是要考虑“既要冬藏,又要春生”、“培阳不耗阳”。
《黄帝内经》记载:“阳气若随太阳生长,失其位,则寿短”,“阳气者,烦劳则张”,因此,大寒节气首先还是要继续以“藏”为主。早睡晚起以顺时养阴,敛“藏”阳气,调整情志以养心,养心即是养阳。要充分利用好一年最后的时节,保养元气,让身体积蓄更多能量。其次大寒时节尤要注重条畅人体气机,给来年春季阳气的新一轮升发打好基础。
现在许多人处于新冠感染之后的康复期,尤其有基础病的老人及体弱之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觉身体有些不适的后遗症状。由于新冠属于“寒湿疫”,结合当下时令,感染之后如同“雪上加霜”,严重耗损了人体心、肺、脾和肾的阳气。所以在大寒这段时节,我们更要注意养护身体,呵护体内初生的阳气,务必使其慢慢旺盛,此时尤应注意尽量避免自然界的风、寒、湿之邪的侵袭。寒湿属于阴邪,易伤阳气,需知值此时令,我们体内真阳复萌但尚不平稳。而在大寒这段时节,对身体影响最大的是风寒之气,“风寒乃百病之始也”。所以避风避寒、护阳培阳是至关重要的。中医学认为颈后部(大椎穴)、腰腹部以及足部这三个部位尤其要重点养护好、避免受寒,否则极易“引寒入体”。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晒晒太阳为宜。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故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经常晒后背可调气血、补阳气。
辩证施灸,扶阳温经
中医传统艾灸疗法可起到扶阳固肾、暖脾生津的疗效。在中医辨体、辨证、辨病的前提下,针对素体脾肾阳虚的患者,可选择督脉长蛇灸;针对上热下寒的患者,可选择灸涌泉等穴以引火归元;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生津,提高免疫力。辨证取穴实施艾灸疗法非常适宜新冠感染后的康复治疗。
睡前泡脚,驱寒通络。
民间有“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热水泡脚,赛吃人参”的说法。中医认为,脚部为足三阴和足三阳经的起始和终末部位,人体穴位最为密集的就是脚底,脚上有经穴33个,双脚共66个,尚有经外奇穴。足部穴位与人体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泡脚可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具有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温经通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泡脚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精神紧张,改善身体疲劳。古语有云“寒从脚下生”,许多人反应感染新冠的初期和康复期有非常明显的脚和腿部寒凉之感并持续存在。特别推荐每晚睡前泡脚可有利于新冠的康复并可起到预防新冠的作用。泡脚的水中若加生姜、花椒、艾叶、桂枝等温经助阳通络之品则效果更佳。
进补勿过,预备升发。
小寒时节我们推荐进补,但大寒时节不建议太过进补而应当适量开始减少进补的量。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大寒节气宜平和温补、“阴中求阳”。进补“温热”,莫忘“滋阴”,以避免滋生内热、内火。比如鸡肉偏温性,鸭肉偏凉性,大家可以吃点偏凉性的鸭肉,发挥“阴中求阳”的作用。同时大寒时节食补不能过于辛辣燥热,避免伤阴、耗阴而导致心、肝、肺、胃内生郁热,建议不要过食辛辣(如红油火锅)和大温大补(如狗肉、羊肉)之食。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白萝卜、大葱、生姜等,为适应春天升发的特性做好准备。切记冬天进食温热食物过多,很容易滋生“内火”,比如出现口干舌燥、口舌生疮、便秘、脸上油腻、长痘痘等症状。因此,“灭火”也是大寒食补养生的要点。另外,须知大寒时节,忌食生冷黏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总之,“寒之逆极,阳气初萌,春之始生”,大寒之后就是立春,春天主阳气升发,所以从大寒时节就要缓慢的调动身体的阳气,可根据个人体质适当做舒缓运动(不可过于扰动阳气),以顺应天地自然的特点。对于尚处于新冠康复时期的,更应注重“补阳滋阴”、“调畅气机”,方可以健康的体魄迎接春天的到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更与人体的健康及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大寒时节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轮回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时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