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以后,各个小学开始增设了不少的兴趣课程,在选取这些课程时,需要多方考虑,对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好处,学生会不会有兴趣,家长能不能支持,这些都要提前想好。
学习上的压力相对减轻了,要想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些同学在外面的补课机构中花费大量金钱学习某一技能,为什么在校园里,这种效果不能实现呢?
所以学校方面开始集思广益,首先从中华传统文化上着手,很多学校开始增设了“中医课”,作为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并不纳入到成绩考核中。
浙江小学增设“中医课”,看了授课内容,家长直言“比英语有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育部以浙江为试点,在小学五年级中增设了这门中医课,以前同学们对于中医没有什么概念,但是这次课程开展之后,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跟着老师了解起中医的文化来,这一课程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实操性强,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得到有利的发挥,那么将来对于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他们有模有样地跟着老师了解各类药材,观察中药的样子,了解它们的特性和作用,还对学位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回到家后,和家长讲起来头头是道。
这种变化让家长觉得非常惊喜,以前有些孩子对于上学有着极大的抗拒心理,就更别提考试了,如今小学生因为考试压力大在考前“弃考”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家长们欣喜万分,还有的人说“比学英语有用”,其实这倒是夸张了,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将素质教育的核心作用发挥出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好好加以利用,那么对学生各科的学习都会有所帮助。
同时人们也发现了问题,确实很多家长对于个别科目的学习抱有不太支持的意见,比如说英语这一学科,拿北方学校为例,三年级才会有教材,学生一般会在外面学习英语,而对于学校内的英语学习,似乎不那么重视了。
无论是中医课,还是英语课,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
在笔者看来,如果让孩子将中医学习当作一本必修的课程来学习,这是不现实的,虽然学生们对于中医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可是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越到后来越晦涩难懂,其实也是不适合所有学生去进行更深的挖掘。
无论是什么学科,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医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接下来就是在主要科目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兴趣发掘。
在笔者看来,其实英语学科相较于其他科目开始的时候是比较有趣的,只不过是因为语言习惯的不同,很多同学产生了抵抗的情绪,但是如果老师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是不是雪上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大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学习压力自然就减小了。
课程复杂多样,需要老师的生动教授,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引导
其实很多科目一旦与考试挂钩,就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育部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不允许有笔试的考试形式,学生在初步学习的阶段,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而不是考试施加的压力,快乐学习,保持不断探索的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动力。
老师的课堂内容应该是更加丰富多彩的,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学习疲劳,像英语语文类的学习,有时候可以添加一些“戏剧”的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剧本之后自导自演,不仅收获了知识,兴趣也就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家长也不能盲目地给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课程,学习的东西多了,压力自然倍增,原本悠闲的休息日,成了学生奔波的日常,这种假期放与不放毫无意义,而且家长要配合老师的安排,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笔者寄语:我们从一节中医课中看到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其实学生本身对于新事物都是好奇的,只不过有些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无法顺利解开,这时就产生了“厌恶”的小情绪,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多多观察他们,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从分数着手。
今日话题:对于小学开设“中医课”,你怎么看?(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知识红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