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许东升教授课题组诚聘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作为“部市共建”的院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科研实力雄厚,人文底蕴深厚。
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4个。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全部进入最高等级的A+档,医院校中唯一取得3个A+学科的高校。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年建立,PT和OT在国内首次同时以最高级别通过国际认证。康复治疗学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医学技术类(以康复治疗学为主)硕士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具有雄厚的临床科研基础,拥有总资产逾万的康复设备和四层楼的病房、康复治疗、评估和门诊空间,其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
教育部中医智能康复工程研究中心是年上海市获得的两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之一,工程中心将建立以科技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智能康复设备和系统研发平台、中医药智能产品研发平台、康复服务大数据网络管理平台和康复工程和技术人才培训平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共属的康复医学研究所于年建立。目前已具备以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实验条件,包括应用生化实验室、病理实验室、细胞实验和培养室、动物行为室(动物中心)、功能电生理室、神经调控室以及神经示踪和神经影像合作技术平台等。研究所将打造康复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教学研究的高地,为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提供创新平台和战略咨询。研究所将充分发挥上海中医药科技资源优势,建设成为上海市康复医学研究的中心,全国的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之一和国际重要的康复研究高地。
一
合作导师介绍
许东升,上海中医学大学教授,康复医学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康复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美国Nebraska大学医学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神经调控与康复研究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分会神经康复学组组长。
课题组主要由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有国家级在研项目三项,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
二
主要研究方向
01
“协同增强”
1、“协同增强”(CollaborativeEnhancedTechnology,CET)多靶区神经环路调控技术研究:团队研发创新性多靶区无创磁刺激技术临床路径,在经典经大脑皮层磁刺激的基础上,改良为经大脑皮层、经皮质脊髓束、经外周神经及其神经肌肉接头的同步/连续非同步多靶区电磁刺激,并结合运动训练、任务导向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康复技术,开展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年已有多篇相关SCI论著发表(Neuroscience、ACSChemicalNeuroscience、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NeuralPlasticity等)。年以神经调控技术体系为核心,作为课题组长,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应对:肢体运动康复系统研发”项目资助,开展智能化运动功能检测与调控的多模态自反馈系统和脑机接口技术研究。
02
“储备与赋能”
2、以“储备与赋能”(RestorationandEmpowerment)为目标的基础与临床康复研究:多年来致力于临床康复一体化和全周期康复的临床探索,强调全生命周期康复和前置康复(Prehabilitation)的理念,将预防性康复作为重要的创新方向,与中医传统康复多模态融合,并开展中医康复的基础研究。最近,团队立足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附医院,与同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医院等合作,开展脑损伤早期的预防和康复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03
“再生康复医学”
3、“再生康复医学”(RegenerativeRehabilitationMedicine,RRM)的转化研究:团队从事再生修复医学研究近十年,曾主持六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培育项目,科技部干细胞项目和科技部干细胞重大专项等研究骨干。目前正在开展细胞外泌体、干细胞微环境调节、干细胞移植促进脑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和外周神经损伤康复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
三
招聘条件
1)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含)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拟招聘2位。
2)具有康复医学基础研究、神经科学研究、再生医学或组织工程研究、人工智能或脑机接口领域研究背景者。
3)近三年在上述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二篇及以上,总影响因子大于6分,或单篇大于5分者优先考虑。
4)熟悉干细胞技术、神经示踪和光遗传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机器人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者优先考虑。
5)具备近三年国家青年基金主持申请经历者或有海外研究背景一年以上者,入站条件可适当放宽。
四
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