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近期报道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全文转载如下:
用好思政“金钥匙”开启中医“大宝库”
——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将“明明德”作为人才培养的金钥匙,并不断探索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
学校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的思政体系构建,从医者成长到青年成才的思政价值引领,从教学内涵到教育生态的课程思政建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大学之道”。
从顶层到基层化理念为行动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大学之道’,可以充分折射出学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与特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言简意深地说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中医药大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实践“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催生校园新风貌。
早在年,学校便率全省高校之先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让课程与思政相得益彰”的改革理念,并狠抓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高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学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专题学习讨论,分层次、分校区、分学院地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等,有节奏、有步骤地强化意识、提升本领,落实责任,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方法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直至转化为任课教师丰富生动的教案讲义与教学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为更好地整体把握、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找准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学校要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创建,必须聘请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或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作为共建人,不仅有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有效推进学科融合,实现“1+12”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还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改研究,以专业为单位,组建10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立项项教改课题,创建60门示范课程,立体式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
尤其是中医学专业,积极作为,成效显著,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