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小时候看到电视上的医学广告,尤其是我们当地县级电视台给中医诊所做的广告,都不会少了如下一幕,病人起早排队挂号,诊室挂满了锦旗,把所有墙壁都占满了,甚至都挂到房顶上。也确实如此,老百姓看病是很认锦旗的,看到锦这满屋的锦旗,治疗信心大增。
起初我去看病,看到中医诊室的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之类的文字,感觉对面这位大夫特牛,找对大夫了,于是积极配合。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自己已经不相信锦旗上的那些话语了,甚至看到锦旗有一种莫名的发怵。在我多年的求医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的大夫不挂锦旗,有些可能是不收,也有几位大夫我确定是他们收下了锦旗,但是把其隐藏起来不外挂。
锦旗这事,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无所谓对错之分,更没什么是非之辨。我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的经历,这么多年的求医经历,后来自己当了医生,回头仔细分析这些医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整体来看,那些不挂锦旗的中医大夫,水平并不比那些挂锦旗的低,而且我发现他们更实在,当然这仅限于我就诊过的中医大夫,范围不是太大。
物质决定意识,一个人主观观点的行成肯定离不开其经历,就比如锦旗这事,可能是已往就医时失望的次数太多,留下了阴影,所以现在看到锦旗脑袋就有点迷糊。所以,即便自己当了中医大夫,也是拒绝锦旗的,还有更深层次涵义。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即便有了很突出的疗效,后期如何,谁也不敢说。万一反复了,是愧对这面锦旗的。退一万步说,即便此病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好了,以后来看别的疾病,谁也不敢保证也能彻底治好,或者患有同类疾病其他患者,谁也不能保证都有如此好的疗效,也是愧对这面锦旗的。
遇到成功的特效案例,要多等待些时日,不要因为各种目的急于公布,说不定就会被打脸。
我想,最初的锦旗主要是医生用来激励自己不断学习的,后来有的人把其变成一种广告手段,甚至自己找人订做锦旗,有点忘了初心。自古以来,中医也离不开名人效应,如同所谓的书法作品,名人的作品哪怕歪歪扭扭也是价值连城,普通人的作品哪怕工工整整也是寻常之物。若是拥有一张名人书法,哪怕他不是书法家也能炫人耳目,若是拥有一面名人送的锦旗,哪怕没什么“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之类,也能让患者心生敬畏,别说患者了,甚至有些同行与中医学子都会仰视。
真正的锦旗,患者只需挂在心头,而医者应抛在脑后。
更多干货文章,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