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刘红宁教授来到我校作了题为《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的探索》的专题辅导报告,分享了江西中医药大学以“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为理念创立的“双惟实践育人模式”。报告会主会场设在我校大学城校园图书馆国际会议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校领导、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体处级干部、教工党支部书记、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离退休人员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了报告会。学校三校区全体科级干部、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广州校区团学干部代表分别在大学城行政楼报告厅和中山、云浮校区办会议室线下视频转播会场参会,其他师生党员和附属第一、医院相关人员通过网络视频直播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我校校长郭姣教授主持。
刘红宁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为例,结合多年的教育理念和工作经验诠释了“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他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就是要树“党、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人才”,树“有志向、有担当、有修养、有奋斗、有体魄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刘红宁深入阐述敬业有的四个层次:一是合格,指做好本职工作;二是优秀,指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三是主人翁精神,指能够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和做好本职工作;四是爱校,爱校是敬业的最高层次,只要对学校的发展有利我们就去做,这对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学校来说尤其重要。
报告中,刘红宁详实地介绍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构建双惟实践班,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实践经验。他从找准问题、建立方法、实践方案三个方面解读和阐释了双惟实践班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他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双惟实践班教育以基础素质教育为突破点,破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痛点”和“堵点”,逐步构建了以“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为培养原则,以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素质、思维素质为培养内容,以激励机制、内化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为培养路径的“”双惟实践模式,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训练项目,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有力抓手。经过多年的实践,双惟实践班学生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学生家长评价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刘红宁的报告内容鲜明生动,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与会人员深受触动和启发。主讲之后,刘红宁还和与会者进行了互动交流,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解答了大家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