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时敏教授摄影作品最后的居民

吴时敏教授肖像速写年6月15日徐之腾写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年6月15日下午2点正,小编应邀前往大学城四川美院住宅区,与吴时敏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吴时敏教授谈了他从事艺术的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研究生毕业留校后从事陶艺和工业设计教学;第二阶段就是负责组建川美摄影专业后,又专攻摄影教学和创作;第三个阶段就是退休后,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周游世界并收藏工艺品,后来又喜欢上了木艺制作。我们一起聊陶艺、聊园艺,更深入聊了音乐发烧的历程,聊贝多芬的《田园》《英雄》交响曲,并一起欣赏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他如数家珍地展示了他收藏的多张CD音乐碟片,还专为小编现场激情演奏了大提琴曲《索尔维格之歌》。小编参观了他设在家里的木艺工作室,内有全套园艺工具和齐全的木艺品制作工具设备,包括车、钻、锯、磨等机床。最后聊到了他的专业——摄影,并向小编展示了以古镇为主题的人文摄影作品。......(徐之腾)。

吴时敏教授激情演奏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吴时敏教授家一隅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作品欣赏

山乡小镇

小雨润街

《最后的居民》

吴时敏

我们处于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发展就有拆除、有淘汰、有许许多多旧的事物被消灭。但是当一个事物已经消失、我们永远失去它时,才会认识到它的可贵,而成为魂牵梦萦的追忆和深切的怀念。因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延续和沉重的情感寄托。

六尺小街

老屋檐

我是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宅院中长大的。大院有一道很有气势的大门叫“大朝门”,进大门后要穿过一个大坝子,坝子四周都是房屋,往里走要上十多级梯坎,再进“鼓墩门”又是小坝子,小坝子四周又都是东南西北厢房,小坝子轴线正中再上梯坎就是大堂屋。四周的厢房中都有天井,天井周围住着四五家人。在我们的大宅院中的居民,大部分是本家族人。后来因空房太多,由国家经租,分给没住房的人,所以后来搬进来十几家外姓人。几十户人家紧毗密邻,往来频繁,虽然少不了时常发生摩擦口角,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这个大宅院是热闹的、温馨的、融和的。在我们当中,各家之间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也有很多快乐可以大家分享:每当哪家的腌菜或豆腐乳做好了,总是要认真地盛上一小盘互相赠送、品赏、评价、交流心得;哪家来了客人,作为邻居,我们必定也会享受到来自远方的糖果糕点;每天晚饭后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到大小坝子来玩逮猫、跳房、跳绳、踢毽子、老鹰抓小鸡、官兵逮强盗等等各种游戏。要是到了过年过节,那种热闹景象就更不用说了。我再大一些后,我们大院中逐渐发展起了沙龙式的文化聚会,经常会有县城中的一些文化人朋友参与进来。我的家族是有深厚的音乐、书法、诗词、和垂钓爱好传统的,相关的朋友都会以此为聚会点,经常举办如灯谜会,“和乐会”(几件器乐合奏)以及“吹渔经”。经常高朋满屋、热闹喧天,这在县城中还颇负盛名呢!直到今天,都还有当年的老朋友对此怀念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亲切,但又那么的遥远:那些冬暖夏凉的尺半土墙、那些黑白分明如图案的穿斗、夹壁、挑檐、那些摆放着各种盆花和养着金鱼的大石缸的天井、那些每天早上由远而近的各种叫卖声、收大粪和泔水的吆喝声,还有四处游走的凉粉担子,那些青石板铺成的丈二小街,以及街边的理发店、山货铺、铁匠铺、中药房、缝纫店……最怀念的是庭院中那棵大桑树和攀援在桑树上如小臂粗的葡萄,每到夏天满树垂挂的硕大的紫色桑椹和甜葡萄总是对我形成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些构成我少年时代的生活图景,其实也就是我们几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宿。

回家

绿荫小屋

劳作

城市化发展进程象一股汹涌澎湃的大潮,扫荡了一切形成障碍的东西。现在的城市需要的是高楼和宽阔的大街,那些小街、平房和大宅院已成为障碍,被毫不吝惜地消灭掉。这些东西在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彻底地在密集的瓷砖玻璃钢筋水泥高楼崛起中消失了,一点也不留痕迹!突然之间,我们进入了一个快餐文化时代。我们的居住条件虽然比以前宽敞明亮,但是回家大门一关,邻居互不来往、人情淡漠,我们置身于喧嚣和孤独之中。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随之被改变。我们心中的故乡已消失得了无踪影,我们情感的链条已被割断,文化传统发展至此嘎然而断,难以续写。

蓬荜溢香

正午阳光

饶膝承欢

在远离都市的偏僻小镇中,有些传统的建筑、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尚存,但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房屋的陈旧破烂、阴暗潮湿,已留不住向往繁华都市的青年一代。他们离开家乡去大城市谋生,在外面定居,不再回来,只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弱病残留守下来。小镇的房屋很多空着,门上一把生锈的铁锁很久没人摸过,房屋正在烂掉。居民们无所事事,闲散度日,以很低的物质生活水平活着。他们维持着这些小镇的苟延残喘,支撑着沿续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习俗。但他们日益衰老,他们终将老去,小镇居民终将无以为继。难道他们就是小镇中的最后一代居民吗?他们究竟还能支撑多久?小镇还可能继续存在吗?我们的传统民居建筑、传统生活文化、传统习俗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多久? 

日子

晌午

小生意

我的学生问过我,怎么会对这些题材感兴趣?我知道,现在的年青人没有经历过传统生活,没有遭遇过失去家园,怎么可能对传统生活文化习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怎么能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怎么可能对这些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最后的居民们产生兴趣,产生同情?因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能刺激他们强烈欲望的东西太多了。

行当

滋味

自产自销

面对小镇中的居民,我似乎是同自己的街坊邻居、甚至亲戚朋友促膝谈心。我从他们的身上、从小镇的房屋街道、从很平常的一些生活小细节中,找到了我情感深处的对故乡的怀念。也许再过几年这一切将不复存在,或者蜕变为城市中的人们周末休闲度假的“农家乐”,这里的居民也许己经被商业经营的老板们取代了。社会在经济发展强力的推动下,变化是不可阻挡的,有些东西的消亡似乎是历史的宿命。我所能做的便是用影像来记录这些曾经凝聚我们深厚情感的人和物,这成为我一个延续多年的拍摄主题。我尽量以平常的心态、平等的交流、平衡的构图、平实的图像来拍摄。

我能以影像的方式来保存那份浓情和怀念,也许是无奈中的有幸了。

中药房

老中医

闲暇

历史遗痕

阁楼

日影西斜

星期天

老故事

冬日暖阳

空巢老人

守望

最后的居民

吴时敏教授近照年6月15日徐之腾拍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校区

艺术家小传:

吴时敏,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一位性格开朗、温和、细腻、幽默、富有生活激情的人。

一位以摄影为专业,爱好广泛,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为目标努力践行的艺术家。

喜欢旅行:足迹遍及大西北和20多个国家,连续20多年的春节都是在旅途中游荡,钟爱周游世界、浪漫不羁生活,敞开心扉拥抱大千世界,追寻“诗和远方”。

喜欢音乐:从小在具有深厚文化艺术氛围的家族环境熏陶中长大,酷爱音乐,上大学后更深而广地欣赏西方古典音乐。30岁时开始学习大提琴,60岁时又以一把大提琴作为送自己的生日礼物。系统收藏音乐CD片多张,包含从A、B(巴赫、贝多芬...)到V、W(维瓦尔第、瓦格纳...)的西方音乐家主要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沉醉音乐中,灵魂升华、物我两忘。

喜欢园艺:一手创建川美园艺协会并被拥为会长。心灵与花儿相通,感悟生命之美,从花儿中窥见天堂。

喜欢垂钓:钓技精湛,多次在重庆市高校和川美釣赛中获得奖项。身心融入大自然,钓山钓水钓风景、钓风钓雨钓太阳。

喜欢木艺:友人以一部木车床作为退休礼物相赠,开始沉迷于车旋木艺创作,之后一发不可收。与木头对话,发掘潜藏于木头中的生命,讴歌大自然之美,化腐朽为神奇,表现于器,追求形而上。有作品参加欧洲巡展,并有数十件被友人收藏。

更多艺术家作品请看本链接尾部

徐之腾艺术空间年3月创建。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推广介绍艺术家,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诚信和学习的平台。本平台的







































根治白癜风的偏方
白癜风健康园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lzy/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