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先生生前照片
沉痛悼念殷德俭先生
年4月20——年6月15日
昨天下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先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5岁。
殷老师生前多次来「迷路学研社」为我们分享他对摄影及摄影出版行业的独到见解和深厚的知识,他为摄影出版事业殚精竭虑,带领团队出版了一系列深受摄影人喜爱的书。
他对我们这些后辈的谆谆教诲,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殷老师,一路走好!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张宇先生在朋友圈发的悼念
以下我们重新发布一篇殷老师生前在「迷路学研社」分享会的万字长文,以感谢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纪念他对我们的教诲!
摄影师要多读摄影之外的书
编者按:
在电子化阅读已经成为主要阅读方式的今天,纸质出版物仍然在打动着很多喜爱阅读的人。而在艺术领域,艺术家选择自出版作品的也越来越多。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怎样有选择性的读书?而作为出版者,他们是怎么看待今天这个出版市场的?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选题出版?
本次「迷路学研社」特别邀请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摄影之友》《影像视觉》杂志总编辑张莉华来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
本文共1.1万字,可作为摄影师、图片编辑、摄影研究者、出版者的专业参考书来用。
主讲人:殷德俭
生前担任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带领团队出版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摄影类书籍,从摄影理论到大师画册再到摄影教材都有涉猎。
特邀嘉宾:张莉华
时任高至传媒助理出版人《摄影之友》总编辑。《摄影之友》是对中国摄影人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大影响的一本杂志。
主持人:王晶
过曝暗房创始人,南都周刊前文化记者、腾讯《大家》前编辑
串场主持人:封戈
时任《北京青年周刊》编辑
本文看点
《侯登科的世界》一书的出版过程
书、杂志与电子出版
如何应对电子化阅读趋势?
1.海量、分流与归类
2.出版案例:《屏幕生存》
3.《摄影之友》案例:互联网带来的新选题
4.市场不是“瞎猫碰死耗子”
更多的新媒体呈现方式
摄影画册是摄影家的另一件“作品”
出版摄影师作品集的难点在哪?
有时看选题像老中医看病情
摄影作者个人出书一定要“精而又精”
出版界需要一个整体规划
自出版作者,做出来的东西应该要让人感觉到份量
摄影师完成对技术的掌握后,多读点摄影之外的书吧
器材越来越自动化,技术类书还要出吗?
“一个点深挖,做细做精”是目前国内很多编辑欠缺的素养
不要做不是自己的特长的市场
很多好的选题和信息,是在不经意间得到的
要多参与各种活动,哪怕聊个天也是会有意外之喜
访谈全文重编版
王晶:大家好,我是今天晚上的主持人王晶。书,是影像的载体。无论摄影书还是杂志,在现代摄影的发展上都起到了传播、珍藏的作用。在美国,有Aprtur,德国,有Stidl,在法国,有Dlpir。在整个现代影像文化的源流中,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书这一影像的载体,才有了影像文化。
在近30年来,摄影书与摄影杂志在我们国家,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今天晚上,我们就请殷老师,莉华老师来分享一下!两位老师可否介绍一下目前各自的业务类型、选题方向?
殷德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成立于年,这几年我们根据市场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就是偏重于理论文化的建设,梳理,以及摄影经典画集的出版。规模不大,但希望做深,做细。
《侯登科的世界》一书的出版过程
王晶:《侯登科的世界》刚刚出版(指年,编者注)),恭喜殷老师!请您说说这部书的出版过程。
殷德俭:谢谢!这部书倒是一部“大书”了,当然指的是规模有点大,定价也不低,主持人希望我讲讲《侯登科的世界》这部书的出版过程。谢谢!侯登科先生去世13年了,他生前把他的作品委托给了他的好友李媚和于德水,定了12年的时间。这样,李媚老师在年得到了一次机会,就是深圳的越众历史影像馆答应办侯登科的影像回顾展,机会难得,那么李老师就想到了要同时出版一部“全集”来总结侯登科。
我在这个合适的机会里遇到了李媚老师和我聊起了出版的事儿,年9月我们见面,我一知道这件事后当即就答应了,当时没有任何犹豫。当然我和李媚大姐认识30年,她对我也是了解和信任的。
这样我们就立即开始编辑工作,为的是赶上年四月的展览开幕。简言,经过不到一年的工作,我们在年顺利出版了这部上下集,近页的画册,总的生产成本投资就超过了50万。
当时,我们就有了很好的策划想法,觉得13年之后回顾侯登科是个合适的时间点,《中国摄影》5期做了78页的大专题,在深圳回顾展开始时同时举办他的学术研讨会,各主要媒体的采访报道,包括很多摄影界之外的媒体,如《北京晚报》人文版就用了4个版面做了专题。
现在看,通过一次社会行业的综合资源整合,成功地做了一次摄影家个案研究的实践。这为以后做中国摄影家的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样式,值得总结。
所以,一本书要做好,其实要放大了看,一部书的价值和作用不是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上。
王晶:是的,想到一本书过很多年还会有人读,就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
殷德俭:其实,做出版策划中,能出版有留存价值和影响力的图书是我们的追求和梦想。
王晶:那么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它的思路是怎样,又是如何体现的?对现在的摄影家,有什么样的启示作用?
殷德俭:具体说,上卷是他的作品部分,下卷以他的文献为主。难得侯登科有着多万字的日记、书信、文论和其他文字,还有一部分是以作品档案形式出现的多幅作品集。为的是给研究者提供尽量多的资料、文献和线索。
作品部分大概有近张,基本包括他的主要作品,如“麦客”。
这样一部书也不是说编辑就能编辑出来的。前期李媚老师、范老师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比如日记的录入。侯的字有时很难识别,李老师就口述,录入员再打字。我自己也亲自录入过他的论文,所以我也是直接看到他的原稿的人,也是责编的工作吧。
王晶:这就像带着一种做典籍的心情在做书了。
殷德俭:当然,我们说这部书的价值还在于提供更多元的研究材料,为以后的研究者铺路。
出版这部书有纪念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一个代表性人物的个案来研究一个时代的摄影史。
王晶:它的编辑思路、定位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实现的?摄影书毕竟不同于文字书,它有它的规律。
殷德俭:任何摄影史上都有坐标式的人物,侯登科算一个。
当然,摄影家,我们更重视他在摄影语言和影像力上的表达,所以作品的呈现是首要的。上卷的整体架构就是他的作品的全貌样式,多个专题章节来建构。
王晶:明白了,这样一部典籍,对后人的作用将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一部历史。
殷德俭:所以现在看《侯登科的世界》既是一部经典画册,也是一部文献档案,两者兼顾了。《侯登科的世界》上下卷采用了黑灰两种材质的布料,也是在设计上给予了区分,和含有了黑白摄影的味道。
书、杂志与电子出版
王晶:那么,莉华老师,在摄影杂志这一块,您的经验是怎样的?
张莉华:我现在在《摄影之友》媒体平台负责内容中心的编务工作。其中包括《摄影之友》与《影像视觉》两本杂志以及新媒体(包括网站、APP、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