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举行提质减量

  一年一度的电视业盛会——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3月13日在上海举行。此次制播年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SMG影视剧中心承办、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广电系统、电视台、多家影视公司的千余名嘉宾出席。

  年,我国电视剧事业蓬勃发展,呈现旺盛活力,沪产电视剧更是取得傲人成绩。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王玮提供了一组数据: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导下,上海顺利完成迎接党的“十九大”、庆祝“建军90周年”和“香港回归20周年”宣传期电视剧创作展播工作。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元帅》和《平凡的世界》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都市情感律政剧《继承人》入选总局的“好剧选介”。电视剧剧本《迷猎》《南方有乔木》获总局电视剧精品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南方有乔木》《大转折》《外滩钟声》《国民大生活》、《一树桃花开》5部沪产剧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要宣传期推荐播出参考剧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质减量”,在创作数量放缓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沪产电视剧主流。年全年共收到电视剧备案申请部,通过总局备案立项的沪产剧共部集,位列全国第二。全年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沪产剧共40部集,产量全国第三。年,沪产剧也实现了良好的播出情况,12部沪产电视剧在一线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占总量的21%。从收视情况来看,沪产剧在晚间黄金档日播剧和次黄档周播剧方面均表现突出。

  同时,他还介绍到,年底,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启动了-上海电视剧创作生产规划编制工作。未来几年中,将重点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制定上海电视剧生产规划,对弘扬主旋律、彰显主流价值的重点选题进行重点把握,加强跟踪管理和把关指导,争取按照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具有标杆性的精品力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SMG和东方卫视在年电视剧制播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

  年的播出工作中,东方卫视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15部,其中现实题材作品达三分之二,占据了播出主流。在庆祝建军9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等重要宣传期,播出了《急诊科医生》《生逢灿烂的日子》《国民大生活》《绝密》《守卫者-浮出水面》等5部总局“推荐剧目”。此外,《继承人》《欢乐颂2》《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风起长林》等多部现实主义作品的播出,也充分体现了东方卫视打造现实主义精品佳作第一播出平台的目标追求。

  同时,东方卫视还在年建立并实施了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综合评价体系评审工作,进一步强化以社会效益第一为目标、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坚决抵制唯明星、唯收视的倾向,坚持科学全面,客观公正,有效引导,为确保电视剧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对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年的电视剧制播工作,杨铮指出,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全国电视剧行业的从业者们应以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提升思想高度,开掘作品深度,创新表达方式,回应新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未来五年,希望制播双方能紧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建党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宣传节点,紧密合作,积极主动,做好选题规划,共同推出一批既符合宣传主题要求、导向正确,同时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主流题材作品,既要圆满完成宣传任务,也要以重要节点创作为契机,提升电视剧整体品质,促进中国电视剧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军介绍,年,SMG勇于担当,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建军90周年等重要宣传节点,提前做好了重点剧目的购播工作,共播出1部总局“庆祝建军90周年推荐剧目”和4部总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推荐剧目”,是全国播出总局推荐剧目数量最多的省级卫视剧场,为整个东方卫视频道打造“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打下扎实基础,发挥了播出大台的宣传引领作用。同时,SMG精耕细作,播出了一批温暖明亮的现实主义精品剧作,体现了东方卫视打造现实主义精品佳作第一平台的目标追求。

  王建军说,年,面对愈加激烈的媒体竞争,SMG将继续加大影视剧采购投入,支持影视剧中心坚守媒体责任,采购、编播更多讲导向、有文化的电视剧。在优秀作品制作播出和影视产业促进方面,SMG将推出五项新举措。

  其一,率先开展综合评价: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要求,SMG在全国卫视频道中率先开展了黄金时段电视剧综合评价体系评审工作。东方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综合评价以“品质”评价为核心,从“思想性、专业性、创新性、融合力”四个方面进行打分,结合收视率排名分值核定评价等次。其二,调整设立重大影视项目办公室:年底,SMG充分利用影视剧中心在电视剧行业内充沛的头部资源和资深的项目经验,创新用活隶属于上市公司的尚世影业的资金优势,调整了重大影视项目办公室的机构设置,具体承担SMG重大题材影视创作的运营工作。目前,首个重大电视剧项目《大江大河》已经正式启动。其三,深化制片合作:年,SMG尚世影业将继续秉持“现实   SMG影视剧中心主任、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则强调,过去一年间,收视成绩的增长、品质剧的井喷,其原动力是“深度”:主旋律剧有了社会深度、历史剧有了历史深度、现实题材剧有了人性深度、电视剧表演也有了演技深度。东方卫视剧场城市网全数据收视成绩稳居全国地方卫视第一,实现了从全国前五到前三、前二再到榜首的三级跳,同时还创造了惊人的“九个第一”。

  而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电视剧的品质虽然有了整体提升,但遗憾也有不少。剧名、集数越来越长、剧本孵化时长却越来越短。盲目跟风海外拍摄、悬浮动作剧泛滥、过度消费女性成长题材等电视剧“套路”也是屡见不鲜。通过分析去年几部大热佳作的成功模式,王磊卿呼吁电视剧从业者厘清古装剧和历史剧、现实主义剧和当下题材剧的分界。在呼唤历史正剧回归的同时,他提出,古装剧、年代剧也应当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写实的手法还原历史氛围和历史质感。

  对于未来,王磊卿认为电视剧的成功是合家欢模式的成功,而台网共同主推的剧才能成为最现象级的作品。只有台网两端进一步探索台网联动合作的商业模式,实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制作方”的三方共同投资、共同制作,才有可能实现共同盈利。面对新时代的中国电视剧市场,王磊卿提出,SMG将秉承“从商业性优先转向文化导向优先、从大IP优先转向扎根现实主义的原创优先、从追逐流量明星的堆砌卡司优先转向讲求工匠精神的品质优先”这“三个优先”,切实推动SMG影视制播的发展。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总监龙长缨也根据年的电视剧收视情况对过去一年的电视剧市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分析中她说,虽然现在每年上市新剧的数量正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缩量提质已成为行业主流。(光明融媒记者颜维琦)

“内容为王”时代开启中国电视剧如何突围

原标题:“内容为王”时代开启中国电视剧如何突围

每年春天举办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是国内电视剧行业年后的重要聚会,对于电视剧行业有着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尤其在产业论坛环节上,众多行业精英嘉宾共同为中国电视剧的状况把脉,各种对话、发言对于行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电视剧产业正在进入内容为王的新时代,去年频出的多部精品“热剧”、“大剧”正是信号。前天举行的产业论坛以“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的新出发”为主题,邀请到众多活跃在一线的行业精英、公司“大佬”围绕“新时代台网新融合”、“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的突破与创新”、“古装题材创作的突破与创新”三大话题展开了讨论。

网站与电视台:从博弈走向共振

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在经历多屏互动、网台联动等模式之后,出现了很多先网后台,甚至网络独播的大剧,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指出,“真正的爆款剧都是网台共振”,为此他在现场倡导制作方、传统平台、网络平台三方应该“联手起来,如果我们能够打造基本接近于公约数的产品,才能使它的播出效益最大化。”

陈雨人的一番话让众嘉宾非常同意。关于台网融合,来自网络平台的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轮值总裁兼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提出:“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之间的心态,可能是最关键的合作的基础点。”

“心态”的话题被提出后,制作方又指出“姿态”的话题,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认为:“大家为了共赢,应尽可能为对方多考虑,包括我们内容制作也是,内容制作的条件调到最高,会让所有平台觉得很难。这对整个行业,不见得是一个良性循环,合作的姿态就是要让对方满意、要舒服。”

当三方能顺利合作后,播出模式的探讨就成了头等问题,为了实现电视剧影响力的最大化,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结合自身经验说:“视频网站和一线卫视黄金档同步播出,在这个同时,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有一定的优先权。我们基本上屡试不爽,这种模式既不会影响电视台收视率,同时又利于视频网站的付费会员。”对此,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认同这将是未来的主流模式:“网台联播,会员提前优先看,一定是集大成。”

过程与结果:尊重创作体系不奢求“爆款”

在年的中国荧屏上,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表现非常抢眼,《我的前半生》《生逢灿烂的日子》等一系列现实题材佳作不论是口碑或收视率,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二场论坛话题因此定为“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的突破与创新”,请到了陈潇、黄澜、六六、李潇、沈严这批活跃在现实题材电视剧领域的大咖们参与。

爱奇艺副总裁陈潇对现实题材的“爆款”频出趋势颇看好,甚至预测“这股回暖有可能延续到年甚至更后面”。但现场的导演、编剧、制片人们都颇为淡定,他们表示自己专注于创作,难以预测作品能否成“爆款”。《我的前半生》导演沈严就说:“每个戏有每个戏的命,我觉得‘爆款’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制作人黄澜更是一阵见血指出:“希望一上来认为自己是爆款,往往那样的人不会成功的。”编剧李潇也认为想做出好电视剧,关键是“要自己喜欢,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结果无法预测。

作品的结果难以预测,众嘉宾的创作则都有着自己的体系,编剧六六很认真地说每部作品都需要她经历三年甚至五年的思考揣摩、体验生活:“你没有三年五年的浸润,没有深度交流,你不走进人物的灵魂,你不熟悉他们正常的语言体系,你写不出这样的戏。”黄澜也分享道:“没有时间的投入,很难真正在细节和台词之处都能普遍获得大家认可,这是最大的难点。”

现实题材长时间的创作付出也会有丰富的收获,黄澜还说:“投入虽然很大,但是你获得收益也很高,能够在一个广泛的播出范围之内,收获这么多观众的评价,那种快乐,我觉得是一生的收获和记忆。”

题材与市场:维度拓宽避免同质

虽然现实题材崛起,可古装大剧依然是不少平台的流量担当与收视法宝,面对新的调控政策实行,古装剧的创作与播出也正在进行新的调整,同时古装剧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奏”。编剧、作家马伯庸提到:“近几年来历史题材创作,明显不局限在讲权谋宫斗,题材非常广泛,甚至什么样的行业都有古装剧发挥的舞台。我觉得从大趋势来看,古装剧确实可以扩展到非常宽泛的维度。比如改编古装电视剧走谍战的风格,也是比较好的尝试。”

这样的古装剧题材扩展在编剧常江看来,是“市场逼着大家要出新出好看”,“市场上古装剧因为多,大家都在考虑如何避免同质化”。题材扩展后,各位大咖们也在思考如何拉近古装剧与观众的距离,创作了《大秦帝国》系列的丁黑表示尽管他们写的是“帝国梦想”,但侧重从情感入手,包括亲情、友情等,“是这种古装正剧拉近跟今天观众的交流方式。”华策克顿副总裁房迎认同道:“这就是观众跟我们情感的沟通,包括当下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他们的体会,会更容易产生共鸣。”

古装题材创作的难处之一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弥合。马伯庸表示:“历史剧毕竟不是历史论文,肯定会有虚构,只是我们必须尊重历史逻辑。很多时候观众嫌这个古装剧不好看,不是说它不符合历史,而是不符合历史逻辑。”房迎也提到有些改动难以避免,“我们想让视觉本身呈现出来更好看,那么在色彩、面料会做一些细微调整,可能当时的古代人达不到,但画面会更好看。”

相关新闻

“品质盛典”致敬中国电视剧40年

SMG影视剧中心与东方卫视共同制作的“剧耀东方电视剧品质盛典”于13日晚在上海揭晓。靳东、孙俪分别摘下“年度卓越品质之星(男/女)”,《那年花开月正圆》《我的前半生》《急诊科医生》三剧分享了“年度品质榜样剧作”。

当晚,东方卫视电视剧综合评价结果也首次对外公布,包含“年度品质榜样剧作”、“年度题材创新剧作”、“年度品质剧作”三个重磅荣誉,其中《那年花开月正圆》《我的前半生》《急诊科医生》三部热播剧共享了压轴的“年度品质榜样剧作”荣誉,《恋爱先生》获得“年度题材创新剧作”,《欢乐颂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生逢灿烂的日子》《国民大生活》《继承人》《射雕英雄传》获得“年度品质剧作”荣誉。

在当晚的品质盛典上,《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组可谓收获颇丰,不仅被众多演员在后台采访中选为“年心目中的最佳品质剧”,在盛典上也收获众多“品质硕果”。女主角孙俪获得“年度卓越品质之星(女)”荣誉。上台领奖时,主持人要求孙俪把自己的“月牙”与一块“半月”拼在一起,而这块“半月”必须是在吴聘、沈星移之中做出二选一,机智的孙俪最终决定把那两人的“半月”叠在一起,再拼上自己的“月牙”,让“那年花开”完美“终月圆”。“吴聘”与“沈星移”的同台亮相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同时靳东也凭在年荧屏上的优秀发挥获得“年度卓越品质之星”荣誉,在出演了《恋爱先生》《我的前半生》等多部热剧后的他,感慨自己为了拍戏,“过去三年中,我根本没有在家里停留超过15天的时间”,他对自己家人的支持表达了最深的谢意。

当晚最感人的表演节目之一,要属王凯、张译、黄晓明和张嘉译带来的《光阴的故事》组曲“致敬中国电视剧四十周年”的表演。大屏幕上伴随着音乐,播放了这四十年来所热播的中国电视剧片段。这四位有着多年表演经历的男演员,在演唱之前,各自表达了他们“作为演员最难忘的经历”。王凯说,在零下40度的东北拍《知青》的时候,因为需要制造大风雪场景,剧组用鼓风机把雪吹到他们身上,之后他的手指都冻伤了,水从他的下巴滴下来结成了冰碴,通过那个角色,他体会到了勇气的价值。

业内人士呼吁国产剧:多些工匠精神少点儿套路

  每年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总会冒出一些“刺耳”的大实话。继去年斥责演员片酬疯涨后,前日举行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影视剧中心主任、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又“开炮”了。针对国产电视剧套路满满的现象,王磊卿的犀利吐槽有点像单口相声——“谈判都去华尔街,恋爱都去巴黎秀;打枪都去唐人街,开炮都去索马里;大女主满街走,帝王嫔妃多如狗……”这段话,引发现场一片哄笑的同时,却也道出当下国产剧创作道路上的遗憾。

  剧名集数长,剧本孵化时间短

  如今看似繁荣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实则充斥各种套路。王磊卿概括为“两长一短”——电视剧剧名、集数越来越长,剧本孵化时长却越来越短。对于电视剧名,从以前的两三个字到如今的十几个字,王磊卿质疑:“吆喝词太长,会不会模糊了真正的戏核?”而对于电视剧集数越来越长,他的吐槽更直接,“大多龙头烂尾水蛇腰,好像古装剧没有七八十集就不能叫大剧,那中间是否有注水?大家对长集的电视剧争议很大,观众需要50集以下不掺水的干货剧,市场需要30集左右快节奏的创新剧!”

  相比剧名、集数像面条一样越抻越长,一部国产剧的剧本创作之草率,令人咋舌。一般美剧12集剧本耗时半年左右,而国内部分IP剧五六十集剧本5个月就能完成。在“剧本速成”这一急功近利思路影响下,不少新剧一开播就被观众指责“剧情无脑”。曾创作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剧本的编剧六六直言,她的每部作品都需要三年甚至五年的时间进行思考揣摩、体验生活,“没有时间浸润,没有深度交流,不走入人物的灵魂,不熟悉他们正常的语言体系,肯定写不出好的戏。”

  所谓“谈判都去华尔街,恋爱都去巴黎秀”,折射的是当前不少都市剧喜欢去海外取景的现象。在王磊卿看来,不少剧为了所谓的“洋气”前往海外拍摄,“一部电视剧的工匠精神,不体现在海外拍摄的华丽跟风,而是落实于创作各环节,与其把钱花在海外取景,不如把钱落在实处。”作为购剧方,他也直言不讳地说,卫视不会为不必要的海外取景剧集买单。此外,他还提到,要对这几年大行其道的“大女主剧”保持警醒,“过度消费古装女性成长题材,也是如今制作方偷懒跟风的套路。”

  剧集产量下滑,倒逼精品化

  传统电视剧到底有没有人看?在制播年会的论坛上,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总监龙长樱给出了近三年的数据分析:从收视比重和播出比重来看,电视剧依然是各大电视台最重要的内容,超过新闻、综艺等。不过,从年至年,电视剧产量逐渐下降,产量最高的年新剧达到部,年仅有部,去年仅有部,是近十年来最低。

  国产剧数量减少,未必是件坏事。制片人大楠分析,此前国产电视剧被诟病的就是产量过剩,很大一部分剧制作完成后无法播出,目前产量降低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促使各大影视公司推出精品化剧集。从年至今,头部优质资源电视剧进一步被东方、湖南、江苏等一线卫视垄断。但龙长樱也透露:“顶尖好剧依然稀缺,卫视收视率不低于2%的剧仅占总剧集的0.5%,收视率在1%—2%的剧仅有5%;弱剧遍布,近8成的剧收视不到0.5%。”

  令不少电视剧从业者欣慰的是,从去年开始,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市场上强势回归,《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生逢灿烂的日子》等现实主义题材热剧,创造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爱奇艺副总裁陈潇对现实题材“爆款”频出非常看好,并预测这股热潮可能延续到今年,甚至更久。不过,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剧,王磊卿的认识很清醒,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并不等于当下题材剧,“一些貌似发生在当下,却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生存和情感毫无关联的,属于‘悬浮都市剧’,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视剧。”

  台网联动更易于出“爆款”

  随着视频网站进一步崛起,去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出现了很多先网后台,甚至网络独播的大剧。不过,真正产生爆款影响力的剧作仍是台网联动的剧目,正如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所说,内容制作要接近最大公约数受众的喜好,真正的爆款是台网共振的。这点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简称《军师联盟》)和其下部《虎啸龙吟》体现得尤为明显。《军师联盟》在江苏卫视和优酷播出,观众反响热烈;《虎啸龙吟》仅在优酷播出,尽管品质依然优秀,影响力却大不如上部。

  共同的利益已经把传统电视剧的制作方和作为平台方的电视台、网站捆绑在一起。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磊预测,制作方跟电视台、视频网站,未来要一起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和商业模式,两方或三方共同发起一个项目。其实,去年播出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就已经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视频网站爱奇艺既是播出平台,也是出品方。

  从当前情况看,阻碍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深度合作的难题还有不少。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坦言,网站的最大痛点是电视台排播的不确定性,“电视台经常通知我们,明天晚上要播什么剧,基本上没有办法铺垫、宣传,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我们提前一个月左右做准备。”

  此外,由于互联网商业模式是用户主动观看,而传统电视台是被动观看模式,也导致了两种平台的用户对剧集紧凑度、观赏度的不同需求。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直言:“大部分剧集砍掉三成集数,甚至更多,都不会影响整部剧在网站的播出效果。”记者徐颢哲

上海制播年会佳片云集现实主义题材大行其道

 3月13日,倍受瞩目的上海制播年会盛大开幕,姜武、邓伦、宋茜、刘涛、郑凯、郭京飞等60余名明星入选剧星名单,众多制作人及金牌主创也纷纷到场。上海制播年会一向众星云集,除了入选作品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外,更被众多专业人士当做行业未来的投资制作方向。在今年入选的剧目中,现实主义成为了热门题材,诸如《太行赤子李保国》等剧大量入选,表明了在IP大潮退去的当下,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时代巨变的现实题材正越来越受到观众和市场的重视。

  现实题材荧幕回温

  作为电视剧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直播汇集了来自全国广电系统、电视台、多家影视公司的千余名嘉宾,具有无可比拟的传播影响力。在本次入选的电视剧中可以看到,现实题材已经成为一块不可忽视的板块:《继承人》、《欢乐颂2》、《我的前半生》......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成为了观众和市场肯定的对象。

  为什么现实题材电视剧能重新收获观众缘?究其原因,是在于其展现的问题紧贴现实社会,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形成双向互动。观众在看腻了不停轮播的玄幻剧与宫斗剧之后,越来越希望能看到反映自身生活的好剧,这也为现实题材大热打下契机。

  贴近生活才能吸引观众

  相比于玄幻剧或者宫斗剧,现实题材最大的看点就在于贴近生活,来源生活,与观众共同呼吸。以《太行赤子李保国》为例,该剧中关于李保国郭素萍夫妇共用一部手机联系农户的剧情来自于真实事迹,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李保国教授所坚持的“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细节取材真实,人物刻画生动,避免了以往常见的“假大空”雷区。此外,该剧在场景上力求还原农村原貌,提升画面质感,让观众摆脱对农村的固有印象,展现出科技扶贫下的农村新风貌。

  其次,现实题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剧中人物反映社会现实,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太行赤子李保国》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新面貌,赞扬了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也呼应了“两会”期间中央关于“切实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打好产业、智力、教育、科技和医疗扶贫的‘组合拳’”的政策;通过农村扶贫事业,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把青春奉献给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忘初心,将“李保国精神”不争名、不争利的品质薪火相传,既体现了人物的崇高,也讲述了历史的辉煌。

  典型人物的高度就是时代艺术的高度

  一部能引发社会效应的现实题材剧,一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两会”期间,李保国教授妻子郭素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被记者包围,许多人十分关心太行山区扶贫事业的发展以及李保国精神的传承,体现出的是该剧立足现实的巨大潜力,从侧面也反映了老百姓最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太行赤子李保国》在讲述故事中去寻找和把握当代中国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从年上海制播年会来看,今年将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放异彩的一年。而《太行赤子李保国》将率先引领突围,高举时代大旗,弘扬“李保国精神”,成为年现实主义题材剧的标杆之作。

疆君编剧工作室

华疆传媒

wel







































合肥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lzy/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