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医 >> 老中医 >> 苍耳子

苍耳子

苍耳子(《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全国各地均产。野生。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碾去刺,炒用。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苦。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臬耳实(顾氏本作棻耳实)。此名一直为历代主流综合本草作正名使用。苍耳子一名出自《千金要方?食治》,至清代以来才普遍作为正名。其原植物在古代的常用名有:臬耳(《楚辞》王逸注),苍耳(《毛诗传》),卷耳(《诗经》),爵耳及耳铛草(陆玑《诗疏》)等。苏颂《图经本草》认为以上诸名“皆以实得名”,因其实“正如妇人之耳铛”(陆玑语)。《辞源》于臬耳条下云:“因叶形如臬麻,子形如妇女装饰用的耳铛,故名臬耳。”称其为“苍耳”恐与其色有关,但未见于文献论及。其果实除上述相应的称谓外,民间还有牛虱子、胡寝子、胡苍子、苍棵子、苍耳蒺藜等名称。

在主治功效方面,《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宋代《日华子本草》增人“治一切风”、“暖腰脚”、疗“疥癖及瘙痒”等用途。明代《本草蒙筌》认为“止头痛善通脑顶,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疳虫湿鏖。”宋代的临床医家已将其用为鼻渊要药,而本草未能及时总结,迨至张景岳《本草正》才予以载录。清代《本草备要》概括其功效并与主治分列,谓其“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玉楸药解》还用治“疥疠、风瘙瘾疹”。《要药分剂》又用治“鼻瘪”。现代对本品的应用范围与上述基本一致,但剂型更加多样,对其功效、性能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和准确。

辛、苦,温;有小毒。主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止痛。

一、风寒表证

本品虽有辛温发散之性,《本草备要》还称其“善发汗”,但据临床应用,其发汗解表之力不强,难以与麻黄、羌活之类的辛温解表药相提并论,故一般风寒感冒少用。若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痛者,可与麻黄、桂枝、紫苏等同用,既增强全方祛风散寒、发汗逐邪之力,又可通窍止痛,发挥其治鼻塞、流涕、头痛之专长。风寒夹湿,身体酸痛、重着者,其与羌活、防风、苍术等同用,本品同样有祛风、除湿、通窍、止痛等多种功效。但均作辅助之品。如《单方验方汇集》以本品与薄荷、葱白等同用,煎汤顿服以治感冒。

二、鼻科疾病

本品温和疏达,以辛散温通为用,善能通利鼻窍,并祛肌表郁滞之邪气,故沈金鳌《要药分剂》有“治鼻渊、鼻癍,断不可缺”的评价。在现代鼻科的临床中,更加广泛地用于治疗多种病症。

1.鼻渊(鼻窦炎)鼻渊鼻塞,不闻香臭,浊涕色黄而稠,或色白质黏而量多,并常有腐臭气味,鼻黏膜肿胀,前额昏痛,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肺受其邪,清肃失常,循经上炎,灼伤鼻窦而成,或素有此疾,感受外邪复发或加重。苍耳之能祛风散寒以逐邪,通利鼻窍以除鼻塞,苦温燥湿以止涕浊,并缓和前额疼痛及鼻腔胀痛,一药数效,被历代视为该证的要药。其单用有效,如《证治要诀》以之炒后研末,白汤送服。其与辛夷、白芷、细辛,倶为祛风通窍之品,相须为用,疗效更佳。《济生方》苍耳散即与辛夷、白芷、薄荷配伍,共为细末,葱、茶汤调服,后世多数鼻渊用方,皆由此化裁而成。若风寒偏盛者,可与麻黄、桂枝、生姜等同用,如经验方之鼻渊方。《临证治验》则以之与川芎、白芷、细辛等药同用,名苍芷汤。鼻渊一证,属于风热、肺热、胆热、湿热者甚多,苍耳温而不热,燥不甚烈,其与辛凉或清泄之品同用,也颇为常见。治风热者,如《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鼻渊合剂,以苍耳与桑叶、薄荷、芦根等同用;鼻炎灵,以苍耳与黄芩、桔梗、石膏等同用。治胆热者,《千家名老中医秘方秘典》龙夷汤、柴胡清肝汤、苦寒直折汤等,以本品与龙胆、夏枯草、栀子、柴胡等同用。治肺胃热盛者,如升麻解毒汤以之与升麻、鱼腥草、蒲公英等同用。治湿热型者,如鼻窦炎Ⅲ号方,以本品与黄芩、车前子等同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苍耳子尚可与薏苡仁、败酱草、白芷等同用,如上海医院之鼻渊方。据报道,以苍耳子、辛夷、石菖蒲、三七、黄芩、黄连、麻油等制成药油外用塞鼻,其疗效亦较佳[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8(1):67]。

2.伤风鼻塞(急性鼻炎)该证皆见于感冒患者,多因气候变化,冷暖失调,身体瘀劳,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病毒乘虚侵袭而成。苍耳子既祛风解表消除病因,又宣通鼻窍改善症状,常加入解表方中使用。如临床报道治风热型,以苍耳子散和银翘散同用,疗效甚佳[江西中医药,,38(7):67]。治风寒型,如加味川芎茶调散,效果满意[中国药物与临床,,11(8):]。若以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蒲公英、黄芩、麻黄等制为滴鼻喷雾剂外用,对风热及风寒者同样有效[中国新药杂志,,19(4):]。

3.鼻窒(慢性鼻炎)该证多因肺气不足,气滞血瘀,肺失清肃,邪留鼻窍,或脾不健运,清浊升降失司而成,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苍耳可以单用,亦可与其他宣肺通窍之药相须为用,但多与益气、健脾、活血药相伍,标本兼治。临床报道,以苍耳子配伍黄芪、白术、防风、五味子、辛夷、白芷、川芎、黄芩、冬瓜仁、石菖蒲,组成芪味苍耳子汤治疗慢性鼻炎30例,每日1剂,3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80%[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4.鼻鼽(过敏性鼻炎)该证主要由于肺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因邪气犯肺,滞留鼻窍而成。苍耳子应与扶正之品同用,邪正双治,其效方显。如《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以之与黄芪、白术、防风同用。《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劫敏汤,以之与黄芪、诃子、乌梅等同用;抗鼻炎汤,以之与黄芪、白术、五味子、蝉蜕等同用;补气益肾汤,以之与黄芪、山萸肉、枸杞子、熟地等同用。本品配伍石胡荽、樟脑,以凡士林制为软膏,外涂鼻腔,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及急、慢性鼻炎(《全国医药产品大全》)。据报道,采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肺虚重者加用党参,脾虚重者加用山药,肾阴虚重者加龟甲,肾阳虚重者加用肉苁蓉或淫阳藿,鼻塞较重者加用细辛、附子以及木香,喷嚏较多者加用全蝎和蛇蜕,多汗者加用浮小麦、糯稻根。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85例,总有效94.12%[中国药业,,21(10):84]。

现代用于治疗以上鼻病的中成药产品,多数选用苍耳子作为较主要的组成,如鼻炎灵丸、鼻炎糖浆、鼻炎消毒剂、鼻通丸、鼻渊丸、鼻炎片、鼻渊舒口服液、鼻渊舒胶囊、鼻窦炎合剂等,另外还有若干外用剂型。

5.鼻息肉该症多为肺经热盛,湿热蕴结,曰久凝浊而成。其内治宜清肺散结,外治当腐蚀收敛。苍耳子可以宣肺除湿以改善局部症状。现代多以鼻内镜技术切除鼻息肉,术后使用苍耳子、辛夷、白芷、鹅不食草、金银花、黄芩等内服、外用以改善术后水肿、渗血、黏膜变性等症状,并防止术后复发,疗效满意[江苏中医药,,41(4):45]。

三、风寒湿痹

苍耳子祛风湿之治疗痹证的功用,较受本草学家重视:《本草汇言》称其治“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本草求真》认为其“苦能燥湿,温能通活,为祛风疗湿之圣药。”《本草正义》谓其为“治风寒湿三气痹著之最有力而驯良者。”诸家虽有过誉之嫌,但其祛风湿之力必须肯定。如《食医心镜》单用本品捣末,水煎服,以治风湿痹证,四肢拘挛。《世医得效方》苍耳散(丸),亦单用本品,“治一切风湿痹”。《太平圣惠方》仙灵脾散,以之与淫羊藿、威灵仙等祛风湿、强筋骨药同用,治疗“行痹走注疼痛”。《用药心得十讲》又以之配伍羌活、透骨草等,以治风湿一身疼痛。临床报道,苍耳子炒黄去刺,备用。取患者双侧阳溪、曲池、昆仑、阳陵泉等穴位,热盛加大椎,湿盛加足三里,寒盛加命门。清洗皮肤后,在上述穴位置苍耳子每穴各4枚,胶布固定保留8小时,14天为1疗程,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96.67%[江西中医药,,36(2):31]。

四、头痛、牙痛

《神农本草经》、《本草蒙筌》等载其主治头风疼痛,《本草备要》又载其主治齿痛,皆因其温和疏达,具升浮之性,“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本草正义》用治上证,单用有效。《千金翼方》以本品煎汤含漱,治疗牙痛。亦常与其他祛风止痛药同用,如《本草汇言》以之配伍天麻、菊花,治疗头脑攻痛,或诸风眩晕。现代经验方三叉神经痛方,则以之配伍荜茇、细辛、川芎、制草乌,主治风寒型齿槽风(三叉神经痛)。现代临床报道用苍耳子6g焙黄,去壳后将苍耳子仁研成细末,与一个鸡蛋混匀,不放油盐炒熟食之,每日1次,连服3次,治疗顽固性牙痛有效[中国民间疗法,,5(5):14]。

五、隐疹瘙痒

本品外达孔窍肌肤,能祛在表之风寒湿邪,故对风邪所致之隐疹瘙痒等,用之有效,故《用药心得十讲》谓其有“祛风止痒”的作用。《玉楸药解》亦谓其主治“风瘙隐疹”。《太平圣惠方》取苍耳之子、叶、花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6g,治妇女隐疹身痒。现代有单用苍耳子15g,水煎取汁,入红糖适量,1日1剂,治此证有效(中国奇方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本品更常与防风、荆芥、薄荷等祛风止痒药相须为用,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之焙瘰丸、《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之李氏止痒方,前者主治急性荨麻疹,后者主治顽固性荨麻疹。据报道,用明矾50~g,苍耳子30~90g,水煎外洗治疗荨麻疹有效[中医外治杂志,,4(4):42];苍耳子、蛇床子、地肤子各15g,加枯矾10g共碾成粗末,用布袋子装好,加水煮沸后,待温浸泡患处,对手足湿疹疗效亦佳[中国民间疗法,,13(3):31]。

6~12g;入丸散1~3g。外用适量。入煎剂须打破。

本品辛温性燥,鼻科疾病、瘙痒性皮肤病等属于热证者不宜单用。血虚头痛等证忌用。

本品有小毒,误食或服用过量易引起中毒。其轻者,可见乏力、精神不佳、头痛、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烦躁、面红、结膜充血、皮肤出现荨麻疹等。其重者可见昏迷、惊厥、心律失常、黄疸、肝脾大、出血、尿闭等,最终可因肝、肾衰竭或呼吸麻痹而死亡。故其用量不可过大,尤其是生用入丸散或使用鲜品时更应如此。

极个别人服用苍耳子可引起过敏反应,临床应当注意。

一、关于东北苍耳子的讨论

近年发现,有的地区将苍耳子同科同属植物东北苍耳的带总荀的果实作本品入药。但该植物从未有文献资料记载,在未研究清楚之前,不可代用,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东北苍耳子形体较大,长1.7~2.4cm,直径1.0~1.3cm;表面颜色较深,为黄棕色或灰棕色;钩刺较长,为3~5mm;种子味淡,不如苍耳子之微苦。二者容易鉴别。

二、关于苍耳子炮制目的的讨论

目前使用苍耳子一般要求炒后去刺、打破入药。其炮制的目的,多称“易于去刺”。事实虽然如此,但文献中记载其去刺后再加炮制者屡见不鲜,可见其炮制目的并非如此简单。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生食者发病严重,炒熟食则次之,将苍耳子加热处理,其毒性亦大减。所以,本品炒后入药,可降低毒性。例如其所含毒蛋白在炒制时受热而变性,可使之凝固在细胞中不易溶出,则使毒性降低。但有人认为炒制时可使苍耳子酶破坏,有利于苍耳子苷的保存。此外,苍耳子的总苞十分坚韧,煎煮时总苞内的果实(或种子)中所含有效成分难以溶出,炒后总苞发生破裂,同时坚韧性减弱,容易打破,均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由上可见,本品炒制的目的,主要是减毒和增效。至于容易去刺以方便调配,乃是附带所收之利,并非炒制的主要目的。

除《太平圣惠方》、《证类本草》等记载本品用炒法外,《炮炙论》、《本草纲目》等还主张蒸制。二者在减毒与增效方面,孰者更胜一筹,尚有进一步作对比研究的必要。

三、关于苍耳子治“疥癩”的讨论

《日华子本草》谓本品治“疥癣”。《玉楸药解》称“治疥疠”。近代《生草药性备要》记载苍耳子炒蚬肉食,治疥癞,有消风散毒之效。在现代的《中药大辞典》等多种著作中亦有同样内容。由于上述记载过于简略,临床应用难以准确掌握,故作如下讨论。

关于“疥”疾,《说文解字》谓其“瘙也”,即泛指多种皮有丘疹如“芥”的瘙痒性皮肤病,故后世有水疥(类似于丘疹性荨麻疹)、马疥(结节性痒疹)、麦疥(麦收性皮炎)等,苍耳子对上述诸证,均有一定祛风止痒之效。若将“疥”疾局限于疥疮,则本品收效不大。

至于“癞”、“疠”,则主要是指麻风病,历来有苍耳子治疗该病的记载。虽然文献中对癞、疠的论述与麻风病十分类似,但明、清时代《解围元薮》、《疯门全书》诸书有关三十六风等内容,实际还包括了其他多种皮肤病。加之该病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苍耳子的具体疗效尚难评价,目前已十分罕用。

四、关于苍耳子毒性的讨论

据《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介绍,苍耳全株植物皆有毒,以果实之毒性最强,鲜叶比干叶毒性强,嫩叶比老叶毒性强,其嫩芽亦有较强的毒性。近年常有成人服用g以上,或儿童服用50g,引起严重中毒,抢救无效而死亡者。亦有服苍耳子30g,或误食新鲜苍耳子10粒以上(儿童5~6粒)而引起中毒。又据报道吃新鲜苍耳子粒可致死,吃50粒可造成肝、肾严重损害,吃30粒可轻度中毒。直接生食苍耳子中毒者病情较严重,炒熟后食者中毒症状稍轻。用苍耳子种仁制成面或面饼亦能引起中毒,但发病较轻。苍耳子嫩芽颇似黄豆芽,其味甘甜,容易误食而中毒。苍耳的毒性成分主要为苍耳苷、生物碱及毒蛋白。中毒后可导致肝、肾、心脏等内脏实质性细胞损害,尤以肝脏坏死为甚。民间食苍耳饼及叶、芽的习惯应当纠正。

一、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苍耳苷、苍耳醇、异苍耳醇、苍耳酯、生物碱、树脂、脂肪油、维生素C及色素等。脂肪油中有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卵磷脂、脑磷脂等。

二、药理作用

本品有一定的镇痛、抗炎、镇咳、抗氧化、减慢心率等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红色发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具抗病毒作用。苍耳子苷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此外,苍耳子对EC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生殖器疱疹采取炒制去刺的苍耳子30g研为极细末,加麻油50g文火煎开,再加冰片2g研勻调制成苍耳子油,每日外涂搽患处,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7天,有效率达到90.48%[江西中医药,,(4):40]。

2.治疗结膜炎苍耳子30g,薄荷30g,白芷6g,菊花10g,路路通30g,每日1剂水煎,先局部热敷,待稍凉后口服,治疗例春季结膜炎患者,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4):]。

3.治疗面神经炎用苍耳子6~12g,辛夷9~12g,白芷9~15g,薄荷3~15g为基础方,辨证加味,治疗87例面神经炎患者,疗效较好[河南中医,,15(2):]。

4.治疗腮腺炎苍耳子适量(1?2岁用4.5g,以后每大2岁增加4.5g,14岁以上30~45g),水煎,1日内分4次服。一般轻症2~3天即可,重症可配合苍耳草捣敷患处。有并发症者宜配合其他疗法处理(毒药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复方忍冬煎剂(忍冬藤30~g,金银花、苍耳子、板蓝根各20g)文火水煎0.5~1小时,每日2次口服,治疗2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治愈25例(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胀、疼痛消失),无效(症状未改善)1例[海峡药学,,8(1):55]。

5.治疗急性乳腺炎苍耳子15g,当归、川芎、益母草、泽兰各10g,水煎冲黄酒服,治疗急性乳腺炎29例效果良好,总有效率%[实用中医药杂志,,23(2):89]。

6.治疗腹泻用苍耳子50~70g,加水ml,清水浸泡30分钟后,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煎15分钟。滤出药液,待药液凉至35~38℃。用温液浸浴患儿的小腿及足,每日3次。浸浴时,按摩足三里、上巨虚、太白、商丘等穴位。通过皮肤对药液的吸收及经络气通道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观察48例,治愈46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中医药研究,,17(3):22]。

7.治疗精神抑郁症基本方为苍耳子15g,白芷15g,辛夷15g,石菖蒲12g,郁金12g,合欢皮30g,夜交藤30g,栀子15g,随症加减,失眠者加龙齿30g,琥珀3g(冲服);痰黄者加金银花30g,连翘30g,黄芩20g,黄连12g,胆南星6g等,治疗65例精神抑郁症,疗效颇佳[河南中医,,28(5):41]。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qiangbuxi.net/lzy/3718.html